《烈女秋》

时间: 2024-12-29 18:27:34

阳台春梦逐浮云,灯影西风独闭门。

一点清心霜六月,半帘红叶雨黄昏。

守符终古渐台水,坠血经今金谷园。

何事文君无雅操,琴声一动便思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烈女秋
作者: 陈普 〔宋代〕

阳台春梦逐浮云,灯影西风独闭门。
一点清心霜六月,半帘红叶雨黄昏。
守符终古渐台水,坠血经今金谷园。
何事文君无雅操,琴声一动便思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情景,从阳台上看过去,仿佛春天的梦境随着浮云而去,灯下的影子在西风中摇曳,门被独自关闭。即使在六月份的清晨,心中却有一丝寒意,黄昏时分窗帘外红叶在雨中飘落。守着古老的符咒,仿佛在水面上渐渐模糊,而流血的悲伤回忆则如同金谷园的往事。为何文君却没有高雅的操守?琴声一起,便引发了思念的奔涌。

注释:

  • 阳台:指高处的平台,寓意遥望。
  • 春梦逐浮云:形容春天的梦境如同浮云般消散。
  • 灯影西风:灯光下的影子在西风中摇曳,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清心:清澈的心境。
  • 霜六月:意指心中感受到的寒意,尽管是夏季。
  • 红叶雨黄昏:秋天的景象,红叶在雨中飘落,黄昏时分的宁静。
  • 守符:守护的符咒,象征着某种信念或执念。
  • 金谷园:古代文人聚会之地,象征美好而失去的过往。
  • 文君:指的是古代女子,可能是指某位文雅的女子。
  • 雅操:高雅的操守。
  • 琴声:琴音引发的思绪,象征着情感的流动。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诗人,以其抒情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愁苦之时,诗中流露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烈女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秋天的黄昏,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开篇“阳台春梦逐浮云”,使用了“春梦”这一意象,暗示着美好而短暂的时光已逝,仿佛正如浮云般不再。而“灯影西风独闭门”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在此时孤独地守望着,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浓烈。接下来的描写,“一点清心霜六月”,则是对内心感受的深刻反映,尽管是夏季,内心却感受到如同霜降般的寒冷。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过往的回忆,“守符终古渐台水”,仿佛在守护着某种信念,而“坠血经今金谷园”则让人联想到往日的美好与泪水的交织。结尾处的“何事文君无雅操,琴声一动便思奔”,不仅抒发了对文人女子的惋惜,也象征着琴声引发的情感波动,暗示着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阳台春梦逐浮云:诗人回忆往昔的美好,春天的梦境已经如浮云般消逝。
    • 灯影西风独闭门:在西风的吹拂下,灯光的影子摇曳,门紧闭,表达了孤独与内心的封闭。
    • 一点清心霜六月:尽管是盛夏,却感受到一丝寒意,揭示了内心的失落。
    • 半帘红叶雨黄昏:黄昏时分,红叶在雨中飘落,映射出忧伤的秋意。
    • 守符终古渐台水:守护着某种信念,时间如水般流逝。
    • 坠血经今金谷园:对过去的怀念与流逝的悲伤交织。
    • 何事文君无雅操:感叹文人女子缺乏高雅的操守。
    • 琴声一动便思奔:琴声引发思绪的奔涌,情感的涌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梦”比作浮云,表现梦境的虚幻。
    • 拟人:灯影在西风中摇曳,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清心霜六月”和“红叶雨黄昏”,形成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 阳台:象征遥望与思索。
  • 灯影: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暗影。
  • 红叶:秋天的象征,寓意美好却短暂的生命。
  • 琴声:象征情感的流动与思念的引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梦”象征什么? A. 美好的过去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实的烦恼
    D. 梦想的追求

  2. “红叶雨黄昏”中,红叶代表了什么意象? A. 生长的希望
    B. 逝去的青春
    C. 命运的无常
    D. 生活的烦恼

  3. “何事文君无雅操”表达了诗人对哪个方面的感叹? A. 对女性的期望
    B. 对人生的失望
    C. 对社会的批评
    D.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诗词对比

    • 比较《烈女秋》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但《烈女秋》更偏重于孤独的内心世界,而《如梦令》则更为细腻地描绘了对爱的思念与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