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话谁能敢不仁,未行未足信於人。欲求内外皆无间,兑口终须后艮身。
白话文翻译:
出言谁能敢不仁,未行未能信于人。想要内外皆无隔阂,言辞终须在行为之后。
注释:
- 出话:说话,言辞。
- 仁:仁德,指对人有爱心和宽厚的态度。
- 未行未足信:未曾实践,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 欲求:想要,渴望。
- 内外皆无间:内心和外在表述之间没有隔阂。
- 兑口:言辞,所说的话。
- 艮身:行为,行动。
典故解析:
本诗借用《论语》中关于君子行为的讨论,强调君子的言行一致,以及诚信的重要性。孔子提倡的仁德思想在整首诗中贯穿始终,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普,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文采和哲理见长。他的作品多受儒家思想影响,关注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探讨了君子应有的品德与行为规范,意在强调内心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诗歌鉴赏:
《论语·子贡问君子章》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首句“出话谁能敢不仁”,引发读者思考言辞的得体与仁德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未行未足信於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单凭口头之言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诗中“欲求内外皆无间”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强调内心与外在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最后一句“兑口终须后艮身”则是对言行一致的总结,告诫人们在交流中应当注意言辞的分量,先行后言,强化了行为的优先性。整首诗在形式上虽简约,但蕴含的哲理却丰富而深远,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出话谁能敢不仁:说话的人是否能做到仁爱,质疑言语的道德性。
- 未行未足信於人: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无法让他人信任。
- 欲求内外皆无间:想要内心与外在没有隔阂。
- 兑口终须后艮身:言辞必须在行为之后才能得到认可。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出话”与“未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同时,诗中多次使用的“仁”与“信”两字,反映出诗人对道德标准的重视。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提倡君子应具备仁德与诚信的品质,突显了儒家思想中内外统一的哲学观念。
意象分析:
- 仁:象征着对他人的关爱与宽容。
- 信: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 内外:象征心灵与外在言行的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以下哪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A. 出话谁能敢不仁
B. 未行未足信於人
C. 欲求内外皆无间
D. 兑口终须后艮身 -
诗中提到的“仁”指的是什么?
A. 智慧
B. 仁爱
C. 勇气
D. 忍耐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诗词对比: 可与王阳明的《传习录》进行比较,王阳明也强调“知行合一”,与陈普的观点相呼应,均认为道德的实践比单纯的理论更为重要。
参考资料:
- 《论语》原文及其注释
- 《宋诗选》中的相关评论
- 关于儒家思想的文献与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