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中秋玩月)》
时间: 2025-01-01 15:02: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中秋玩月)
作者:毛滂 〔宋代〕
碧树阴圆,绿阶露满。
金波潋滟堆瑶盏。
行云会事不飞来,
长空一片琉璃浅。
玉燕钗寒,藕丝袖冷。
只应未倚阑干遍。
随人全不似婵娟,
桂花影里年年见。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树影下,圆月照耀,露水满布在翠绿的阶梯上。金色的波光闪烁,仿佛把瑶盏堆积成山。行云虽然相聚,却不再飞来。长空中一片琉璃般的浅蓝。玉燕的钗子寒冷,藕丝的袖子也似乎凉意袭人。想来是因为没有倚靠在栏杆上,随人一起的心情和往年的婵娟相比,完全不同。只有在桂花的影子下,年年重逢。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树阴圆:碧绿的树影下,月亮显得圆满。
- 绿阶露满:绿阶梯上布满了露珠。
- 金波潋滟:金色的波光闪烁,形容水面波光粼粼。
- 瑶盏:瑶制的酒杯,这里象征着中秋的酒宴。
- 行云会事:云彩聚集,但不会飞来。
- 琉璃:形容天空清澈如琉璃,色泽明亮。
- 玉燕钗寒:玉制的燕子发钗,感受到寒意。
- 藕丝袖冷:指藕丝制的衣袖,也感到凉意。
- 婵娟:月亮的别称,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桂花影里:桂花的影子,象征团圆与思念。
典故解析
“婵娟”意指皎洁的月亮,常用来喻指美丽的女子,尤其在中秋时节与月亮的联想密切。桂花则是中秋节的代表花卉,寓意着团圆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升,号菴隐,北宋诗人,生于宋仁宗时期,以词作见长。毛滂的词风清新婉丽,常借景抒情,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踏莎行(中秋玩月)》是毛滂在中秋节时写的,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渗透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和人情味。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中秋玩月)》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中秋节的独特魅力。开篇以“碧树阴圆,绿阶露满”描绘出一个清幽的夜晚,树影和露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金波潋滟堆瑶盏”来表现月光下的美丽景象,波光粼粼,似乎洒满了瑶盏,象征着中秋佳节的欢聚与团圆。
“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琉璃浅”则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失落感,云彩虽聚,似乎只是一种错觉,实际的孤独感依然存在。接下来的“玉燕钗寒,藕丝袖冷”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寒冷的玉燕与藕丝袖子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两句“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通过月亮与桂花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与思念。虽然月亮每年都在,但人却不再,情感愈发深沉。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中秋之夜的宁静与孤独,唤起了读者对团圆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树阴圆,绿阶露满:描绘夜色静谧,环境优雅。
- 金波潋滟堆瑶盏:利用瑶盏的形象,表现月色的美丽。
- 行云会事不飞来:云虽聚集,象征着远方的期盼,但并不如意。
- 长空一片琉璃浅:天空清澈,给人宁静之感。
- 玉燕钗寒,藕丝袖冷:细节描写,通过感官传达孤独感。
- 只应未倚阑干遍:暗示孤独,未能依靠他人。
- 随人全不似婵娟:情感的深度,思念的加重。
- 桂花影里年年见:桂花的年年相见,象征着团圆与怀念。
修辞手法
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金波潋滟”比喻水面波光,表现美丽景象;对仗工整,使得诗句流畅且富有韵律感,增强了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秋节的团圆主题,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与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思念。
- 桂花:中秋的象征,寓意团圆与思念。
- 云:象征着远方的期盼与孤独。
- 寒冷:表现诗人的孤独与心境的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瑶盏”是指什么?
A. 钟表
B. 酒杯
C. 花瓶 -
“行云会事不飞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孤独
C. 喜悦 -
诗中的“桂花影里年年见”意指什么?
A. 每年都能见到桂花
B. 代表团圆与思念
C. 以上两者皆是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 《水调歌头》 苏轼:描绘了中秋月景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毛滂的《踏莎行》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比:两首诗均以月亮为中心,但毛滂更侧重于细腻的个人情感,而苏轼则结合了豪放的气度与深邃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宋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