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捡正德操龙图出知镇江二首》

时间: 2025-01-01 14:50:35

润州太守去明州,谁寄长江万里流。

鸡省却烦三语椽,龙章卧护两淮秋。

古来北府多名酒,今复南徐说胜游。

聊奉双亲小行乐,即持荷橐侍宸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孙捡正德操龙图出知镇江二首

润州太守去明州,
谁寄长江万里流。
鸡省却烦三语椽,
龙章卧护两淮秋。
古来北府多名酒,
今复南徐说胜游。
聊奉双亲小行乐,
即持荷橐侍宸旒。

白话文翻译:

润州的太守离开了明州,
谁能寄托这长江的万里流水?
鸡鸣时省却了烦恼的三句问候,
龙章高卧护卫着两淮的秋色。
自古以来北方名门多饮酒,
现在南方的徐州又有了胜游的说法。
我只想为双亲奉上小小的快乐,
于是就带着荷包侍卫在帝王的身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润州:指的是今江苏省镇江市,古代为润州。
  • 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古代为明州。
  • 鸡省:指鸡鸣时,表示清晨。
  • 三语:这里指的是问候的话语。
  • 龙章:比喻有龙的图案,象征权威和地位。
  • 两淮:指淮河流域,包括淮河及其支流。
  • 北府、南徐:指的是北方与南方,北府指北方名门望族,南徐则指的是南方的徐州。

典故解析:

  • 龙图:古代帝王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威严。
  • 胜游:指优雅的游览和享乐,常常与文人雅士相关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文。其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庭、亲人的思念与关怀。诗中描绘了江南美景与饮酒游乐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洒脱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深厚情谊。开头两句描绘了润州太守离开明州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鸡鸣时的宁静与河流的奔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南方的秋意与丰收的美好。

在诗中,杨万里并没有单纯地表达对离别的惋惜,而是通过对美景的描绘和对酒文化的回忆,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他提到“北府多名酒”,不仅强调了饮酒的文化,也表明了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最后,诗人以对双亲的关怀来结束,表达了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体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善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润州太守去明州,:描述了一位官员的离去,暗示着离别的主题。
  2. 谁寄长江万里流。: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思念,长江水流象征着无法阻隔的距离。
  3. 鸡省却烦三语椽,:清晨鸡鸣,省去多余的问候,表现出一种轻松与自然。
  4. 龙章卧护两淮秋。:龙章象征权威,暗示着两淮地区的安宁与丰饶。
  5. 古来北府多名酒,:提到北方名门望族的饮酒文化,暗示历史传承。
  6. 今复南徐说胜游。:南方的徐州如今也成为游览胜地,展现出南方的繁荣。
  7. 聊奉双亲小行乐,:表达了对双亲的关怀,想要带给他们快乐。
  8. 即持荷橐侍宸旒。:带着荷包侍奉在帝王身边,显示了对权力与地位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龙章比喻权威,鸡鸣比喻清晨的宁静。
  • 对仗:如“古来北府多名酒,今复南徐说胜游”,展现了语言的对称美。
  • 象征:长江水流象征着离愁别绪,荷包象征对家庭的责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离别和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亲情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 鸡鸣:象征清晨的宁静与新生的希望。
  • 龙章:象征权威与地位。
  • 两淮秋:象征着丰收与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润州”是指哪个地方?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安徽
  2. 诗中提到的“鸡省”主要指什么时间?

    • A. 黄昏
    • B. 清晨
    • C. 中午
  3. 诗中“龙章”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威
    • C. 美丽

答案:

  1. B. 江苏
  2. B. 清晨
  3. B. 权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送孙捡正德操龙图出知镇江二首》与王维的《送别》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注重对自然景色和人情的描绘,而后者则侧重于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与情感的深邃。两者各有特色,共同展现了古人对亲友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