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陵形胜地,端赖此天门。
山势排云表,江流动石根。
就崖因作寺,分水自成村。
来往风帆泊,年年觅旧痕。
白话文翻译:
金陵的美丽景色,主要依靠这座天门。
山势高耸入云,江水流动在石根旁。
在悬崖上建起了寺庙,水流分开形成了村庄。
来往的船只在这里停泊,每年都在寻找旧日的痕迹。
注释:
- 金陵:古称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
- 形胜地: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天门:具体指代的地名或山名,意指高耸入云的地方。
- 排云表:形容山势高耸,像是在云层之上。
- 江流动石根:江水流动在石头的根部,生动描绘了水流的情景。
- 就崖因作寺:在悬崖上因此而建造了寺庙。
- 分水自成村:水流分开形成了村庄,显示了地理的独特性。
- 来往风帆泊:往来的船只停靠在这里,描绘了水上交通繁忙的景象。
- 年年觅旧痕:每年都在寻找过去的痕迹,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本诗描绘了金陵(南京)天门山的壮丽景色,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金陵自古以来便是风景名胜之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诗中所提及的寺庙,或许指代的是历史上多座名刹,在古代,寺庙常常建在风景优美之处,成为朝圣者和游人的去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一鸣,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反映内心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凝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金陵的天门,可能是诗人游览时的即景之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对历史的追忆。
诗歌鉴赏:
《天门》是一首描写金陵天门山的古诗,诗中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首联“金陵形胜地,端赖此天门”开篇便点明了天门山在金陵地理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它作为风景名胜的关键地位。接下来的两联通过描写山势与江流,展现了大自然的气势与美丽,仿佛让人置身于那壮阔的场景之中。
诗的最后两句则引入了人文关怀,描绘了来往船只的情景,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旧日时光的渴望。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自然的美丽上,也赋予了它深刻的人文意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金陵形胜地,端赖此天门。”:揭示天门山是金陵美景的代表。
- “山势排云表,江流动石根。”:描绘天门山的高耸与江水的流动,呈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就崖因作寺,分水自成村。”:表现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智慧,寺庙与村庄的形成。
- “来往风帆泊,年年觅旧痕。”:表达了对过往的怀旧与对历史的追寻。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山势排云表,江流动石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和拟人:将山与江的景象形象化,使得读者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描写天门山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金陵自然与人文的赞美,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怀念与对美好景致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金陵: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积淀。
- 天门:代表着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山势与江流:象征着力量与柔和的结合,展现出自然的多样性。
- 寺庙与村庄:人类文明的象征,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陵形胜地,端赖此天门。”中“形胜地”指的是什么?
- A. 地势险要
- B. 风景优美的地方
- C. 交通便利的地方
- D. 人口稠密的地方
-
“年年觅旧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敬畏
- D. 对生命的无奈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高楼远眺的壮丽景色,与马一鸣的《天门》都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注重对山水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手法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马一鸣研究》
- 《天门山的自然与人文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