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潭五首·玉女洞》

时间: 2025-01-17 09:15:08

洞门苍藓合,逼仄不容身。

传有虚明处,中藏窈窕人。

吹笙桥上月,拾翠洞南春。

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门苍藓合,逼仄不容身。
传有虚明处,中藏窈窕人。
吹笙桥上月,拾翠洞南春。
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

白话文翻译

洞口被苍翠的苔藓覆盖,狭小得让人无法容身。
传说有一个明亮的地方,里面藏着一个窈窕的女子。
夜晚在桥上吹着笙,月光洒在洞口,春天的景色在南边的洞中显现。
常常有游客在山下来往,任凭细雨洒落在尘土上,感到一阵萧瑟的情绪。

注释

  • 苍藓:苍绿的苔藓,一种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
  • 逼仄:狭窄,形容空间受限。
  • 虚明:意指虚幻而明亮的地方,可能暗指仙境或理想之地。
  • 窈窕: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体态优雅。
  • 吹笙:吹奏笙,一种古代乐器。
  • 拾翠:拾取绿色的植物或花草,象征春天的生机。

典故解析

“玉女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可能存在的仙境,常与美丽的女子和长生不老的传说相联系。诗中隐含了对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苏轼之弟,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游历玉女洞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和仙境的向往,传达了对世外桃源的憧憬。

诗歌鉴赏

《仙游潭五首·玉女洞》通过描绘洞穴的自然环境和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描绘了洞口的苔藓和狭小的空间,给人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仿佛走进了一个隐秘的世界。接着,诗人对“虚明处”的描写引发了人们的好奇,暗示着洞中可能存在的美好。接下来的“吹笙桥上月”则为诗增添了一种音乐的韵律感,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最后一句“往往来山下,萧然雨洒尘”则带有淡淡的忧伤,表现了诗人对人世浮沉的感慨。

整体上,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喧嚣的淡然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洞口的自然环境,使用“苍藓”突显了自然的生机与幽静。
    • 第二句:引入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增添了神秘色彩。
    • 第三句:通过“吹笙”与“桥上月”结合音乐与自然,营造出和谐的意境。
    • 第四句:表现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依恋。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吹笙桥上月”与“拾翠洞南春”,形成音韵和谐。
    • 比喻:虚明处和窈窕人形成对比,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世间纷扰的淡然。

意象分析

  • 洞门:象征着隐秘、幽静的空间,代表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苍藓:代表自然的生机,暗含对清新自然环境的向往。
  • 月、笙:象征着宁静与和谐,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象征着世事的变迁,体现诗人对人世的淡然和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苍藓”指的是什么? A) 干枯的草
    B) 绿色的苔藓
    C) 幽暗的洞穴
    D) 明亮的月光

  2. 诗中“窈窕人”指代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一位智者
    C) 自然的化身
    D) 诗人的朋友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愤怒
    C) 淡然与感慨
    D) 激动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白居易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赤壁赋》与苏辙的《玉女洞》,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但苏轼更偏向于表现个人的哲思,苏辙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人文的结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包含大量古诗词的解析和背景介绍。
  • 《宋代文学研究》:对宋代文学的全面分析,有助于理解苏辙的诗歌风格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