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山引水二首》

时间: 2025-01-06 09:47:30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弥弥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趼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山引水二首
作者:苏辙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弥弥涨海潮。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趼苗。

白话文翻译

引水穿过墙壁,流向竹梢;在山谷深处,藏着大大的水瓢。
水流旋转滴落,像庐山的瀑布;水流尽了又来,宛如海上潮水。
水波点点落入池中,惊醒了沉睡的人;半山腰的水分滋润了焦渴的心田。
一只瓦盆装水虽小,但满溢的水却能浸润菊苗。
檐下的枯木轻拂着荻草,山川蜿蜒,费公的水瓢也难以装下。
幽静的泉水细细流淌,流经岩石的鼻尖,
而盆中的水也渐渐上涨,如同海潮。
我只爱那坚硬的湖面石头,谁会怜惜那从灶中收回的焦炭呢?
苍崖上的寒流需要良好的荫蔽,
然而冬青树下,石块上仍然缺少嫩苗。

注释

  • 引水:引导水流。
  • 穿墙:水流穿过墙壁。
  • 竹梢:竹子的顶端。
  • 容瓢:大水瓢,盛水的器具。
  • 庐山瀑:庐山的瀑布,指水流的壮观。
  • 海上潮:海水的潮汐。
  • 乱点落池:水波点点落入池中。
  • 沃心焦:滋润心田,消除焦虑。
  • 瓦盆一斛:瓦盆装满水。
  • 溢去:溢出,流出。
  • 浸菊苗:浸润菊花的幼苗。
  • 檐下枯槎:屋檐下的枯木。
  • 山川迤逦:山河蜿蜒。
  • 幽泉:幽静的泉水。
  • 弥弥:逐渐上涨。
  • 坚如湖上石:坚固如湖面上的石头。
  • 灶中焦:炉灶中焦烤的东西。
  • 苍崖寒溜:寒冷的悬崖水流。
  • 冬青石趼苗:冬青树下的嫩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词人、诗人,苏轼的弟弟。他在政治、文学上都有显著成就,尤其以其诗词和散文闻名。苏辙的诗作常以清新洒脱、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表达了对水的赞美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中通过水的流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隐喻了生活的哲理。

诗歌鉴赏

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通过精练的笔触,描绘了水的流动与自然景观的和谐。诗的前半部分以水为主线,展现了水从引导到流淌的过程,借此表现生活中的变化和流动。首联中“引水穿墙接竹梢”生动地描绘了水的灵动,接着“谷藏峰底大容瓢”则将水的容器形象化,形成鲜明对比,既有自然之美,又有实用之意。

在后面的描写中,苏辙通过水的流动与自然景象交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得细腻入微。特别是“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的描写,展现了水的循环和永恒,仿佛在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面对生活中琐碎与焦虑,苏辙用水的流动来比喻生活的变化与无常,展现了一种从容面对生活的态度。最后两句则引人深思,强调了坚韧与珍惜的价值,尤其是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石头的坚硬与灶中焦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引水穿墙接竹梢:水流穿过墙壁,滋润了竹子的顶端,表现了水的活力与生命力。
  2. 谷藏峰底大容瓢:水的容器在山谷的深处,展示了自然的深邃与丰富。
  3. 将流旋滴庐山瀑:水流如同庐山的瀑布般旋转而落,生动形象。
  4. 已尽还来海上潮:水流虽然暂时消失,但又如潮水般不断回归,象征着生命的循环。
  5. 乱点落池惊睡觉:水滴落入池中,打破了沉静,令人惊醒,表现了自然的活力。
  6. 半山含润沃心焦:半山的水分滋润了心田,暗示内心的渴望与焦虑。
  7. 瓦盆一斛何胜满:虽说瓦盆能装满水,却也没有大自然的丰富。
  8. 溢去犹能浸菊苗:即使水溢出,仍能滋润菊花的幼苗,展现了无私的自然。
  9. 檐下枯槎拂荻梢:屋檐下的枯木轻拂着荻草,描绘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10. 山川迤逦费公瓢:山川蜿蜒,费公的水瓢也难以装下,表现了自然的浩瀚。
  11. 幽泉细细流岩鼻:细细的泉水流过岩石,生动形象。
  12. 盆水弥弥涨海潮:盆中的水渐渐上涨,如同海潮一般,表现了水的无穷。
  13. 但爱坚如湖上石:我只爱那坚固的湖中石头,表达了对坚韧的向往。
  14. 谁怜收自灶中焦:谁会在意那些焦炭,暗示生活中常被忽略的艰辛。
  15. 苍崖寒溜须佳荫:寒冷的悬崖需要良好的荫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
  16. 尚少冬青石趼苗:冬青树下缺少嫩苗,暗示人生的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生命的流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拟人:水的滴落被赋予了惊醒的能力,体现了自然与人的联系。
  • 对仗:如“引水穿墙接竹梢”和“谷藏峰底大容瓢”,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水的流动与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坚韧与珍惜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竹梢:代表生命的生机与希望。
  • 庐山瀑:象征自然的壮观与力量。
  • 菊苗:象征生命的脆弱与需要滋润的状态。
  • 石头: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引水穿墙接竹梢”中,“引水”主要指什么?

    • A. 引导
    • B. 停止
    • C. 流出
  2. 诗中提到的“庐山瀑”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生活的琐碎
    • B. 自然的壮观
    • C. 内心的宁静
  3. “谁怜收自灶中焦”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艰辛生活的无奈
    • C. 对自然的珍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苏辙的《木山引水二首》更注重水的细腻描绘与生活哲理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加强调对自然的豪放与人生的感慨。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诗人的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参考资料

  • 《苏辙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下一句是什么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上一句是什么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下一句是什么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上一句是什么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下一句是什么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上一句是什么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下一句是什么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上一句是什么

檐下枯槎拂荻梢,山川迤逦费公瓢。下一句是什么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弥弥涨海潮。上一句是什么

幽泉细细流岩鼻,盆水弥弥涨海潮。下一句是什么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上一句是什么

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下一句是什么

苍崖寒溜须佳荫,尚少冬青石趼苗。上一句是什么

引水穿墙接竹梢,下一句是什么

谷藏峰底大容瓢。上一句是什么

谷藏峰底大容瓢。下一句是什么

将流旋滴庐山瀑,上一句是什么

将流旋滴庐山瀑,下一句是什么

已尽还来海上潮。上一句是什么

已尽还来海上潮。下一句是什么

乱点落池惊睡觉,上一句是什么

乱点落池惊睡觉,下一句是什么

半山含润沃心焦。上一句是什么

半山含润沃心焦。下一句是什么

瓦盆一斛何胜满,上一句是什么

瓦盆一斛何胜满,下一句是什么

溢去犹能浸菊苗。上一句是什么

溢去犹能浸菊苗。下一句是什么

檐下枯槎拂荻梢,上一句是什么

檐下枯槎拂荻梢,下一句是什么

山川迤逦费公瓢。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