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江山 其二 题徐电发枫江渔父图》
时间: 2025-01-19 17:46: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上所述的古诗《如此江山 其二 题徐电发枫江渔父图》原文如下:
棠舟冲破吴淞水,瑟瑟岸汀苇。
酒具茶铛,云蓑雨笠,载得半江秋思。
莼丝信美。任满地风涛,一竿鳣鲔。
荷芰裁裳,徐陵也号天随子。
詹公任父已往,中原共识汝,烟波名字。
斗鸭先生,钓鳌狂客,谁绘剡溪藤里,徵书一纸。
为勉出菰芦,客星至矣。
漫捲渔筒,黄金台更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棠舟冲过吴淞水的情景,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诗人提到酒具和茶具,身穿云蓑和雨笠,承载着深秋的思绪。美味的莼菜丝在水中漂浮,任凭风涛拍打,钓着一尾尾的鳣鱼和鲔鱼。诗人想象着徐陵的优雅,他的名号与天上星辰相随。詹公的父亲早已离去,诗人希望中原的人们能认可他的名字。斗鸭先生和钓鳌狂客,谁能在剡溪的藤蔓中描画出这一幅画面,给我一纸书信?为了能从菰芦中取出美好的东西,客星也随之而来。最后,漫无目的地收起渔筒,黄金台又升起。
注释
- 棠舟:棠梨树做的小船,象征着轻盈与灵动。
- 吴淞水:指长江入海口的一个水域。
- 瑟瑟:形容风吹动芦苇的声音,带有一种清冷的感觉。
- 莼丝:一种水草,常被用作美食,象征着秋天的美好。
- 徐陵:指古代文学家,可能是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斗鸭:指一种传统的水上游戏或斗鱼的活动。
- 黄金台:可能是指某个高地或景点,象征着美景的再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山水诗、渔父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渔人生活,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江南水乡风景如画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江水、渔父、秋思等意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如此江山 其二 题徐电发枫江渔父图》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带着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诗中描绘的棠舟和吴淞水,勾勒出一幅动感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岸边的芦苇和风涛的描写,渗透出一种孤独和思乡的情感。诗人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活的意义,渔父的形象更是代表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
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秋天的清冷与内心的思绪结合起来,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诗中提到的酒具、茶铛等细节,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使得整首诗既有景,又有人,情景交融,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棠舟冲破吴淞水:描绘小船在水中轻快前行的场景,象征着自由与洒脱。
- 瑟瑟岸汀苇:表现出秋风中芦苇的摇曳,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
- 酒具茶铛,云蓑雨笠:描绘渔人的生活情景,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载得半江秋思:渔人心中装满了秋天的思绪,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
- 莼丝信美:莼菜丝的美好,象征着秋天的丰收与美好生活。
- 任满地风涛,一竿鳣鲔:描绘渔人捕捉鱼类的场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
- 荷芰裁裳,徐陵也号天随子:提到徐陵,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詹公任父已往:提到历史人物,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
- 中原共识汝,烟波名字:希望人们记住自己的名字,体现出一种渴望被认可的心情。
- 斗鸭先生,钓鳌狂客:提到两位对比鲜明的人物,表现出生活的多样性。
- 谁绘剡溪藤里,徵书一纸:渴望能有人为自己作画,带有一种期待与向往。
- 为勉出菰芦,客星至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到来,寓意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漫捲渔筒,黄金台更起:结束时的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金台更起”,通过比喻表达出美好的愿景。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拟人:如“瑟瑟岸汀苇”,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渔父生活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棠舟:象征自由与灵动。
- 吴淞水:代表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
- 秋思:寓意深邃的情感与思考。
- 莼丝:代表美好与丰收的象征。
- 斗鸭、钓鳌:象征生活的多样性与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如此江山 其二》是谁的作品?
- A) 李白
- B) 梁清标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棠舟”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与灵动
- B) 乡愁
- C) 悲伤
- D) 战斗
-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主要是哪种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 B) 梁清标
- A) 自由与灵动
- C) 秋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风格。
- 杜甫《春望》: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情感深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及其作品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