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进士游庐山》
时间: 2025-01-04 09:16: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方进士游庐山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长风沙浪屋许大,
罗刹石齿水下排。
历此二险过湓浦,
始见瀑布悬苍崖。
系舟上岸入松径,
三日踏穿新蜡鞋。
路盘深谷出岭望,
后山日照前山霾。
偶逢风雨恐衣湿,
侧倚石胁人相乖。
雨收不觉在高处,
却见僮仆提携偕。
水声不绝鸟声好,
药草香气人人怀。
老僧避俗去足跣,
野客就涧开门为。
树隐映见寺刹,
层层杳杳跻云阶。
坞田将获鸟雀横,
秋果正熟猴猿。
东林淡应似旧,
唯此足以待尔侪。
子心洒落撇然往,
我主尘垢难磨揩。
白话文翻译:
长风卷起沙浪,房屋在风浪中显得渺小;
罗刹的石头如齿间水流冲击。
经历了这两个险境,渡过了湓浦,
才终于看到悬挂在苍崖上的瀑布。
把船系在岸边,走进松树的小径,
三天的行程已经把新鞋踏穿。
山路蜿蜒,深入深谷,仰望山岭,
后山在阳光下照耀,前山却笼罩在雾霭中。
偶尔遇到风雨,担心衣服会湿,
倚靠在石头旁,心里却感到孤独。
雨停时不觉已在高处,
看到仆人提着东西走来。
水声潺潺不断,鸟鸣声清脆悦耳,
药草的香气让人心生向往。
老和尚隐居于世,赤脚而行,
山野客在溪边开门相迎。
树木掩映中隐约可见寺庙,
层层叠叠的云阶仿佛在升高。
坞田快要收获,鸟雀在空中飞舞;
秋果已成熟,猴子在树上嬉戏。
东林的景色依旧淡然,
唯有这里可以静待你的到来。
你的心情洒落,随意而去,
而我对尘世的烦恼难以磨灭。
注释:
字词注释:
- 罗刹:传说中的妖怪,常用以形容险恶的环境。
- 湓浦:古代地名,指的是水流湍急的地方。
- 蜡鞋:用蜡制成的鞋,通常是新制的鞋子。
- 僮仆:指仆人或随行的侍者。
- 杳杳:形容遥远而深邃的样子。
典故解析:
- 庐山:古时著名的山,诗人通过描写庐山的壮丽与险峻,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 老僧避俗:体现隐逸的主题,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诗人。他以五言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风格独特。梅尧臣的诗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梅尧臣送别方进士游庐山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庐山壮丽风光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方进士游庐山》是一首描绘庐山自然风光及其险峻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庐山的雄伟与神秘。开篇便用“长风沙浪屋许大”来渲染环境的险恶,接着以“罗刹石齿水下排”形象地描绘出水流冲击石头的情景,表现出游历的艰难与惊险。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尤其是“始见瀑布悬苍崖”一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在“偶逢风雨恐衣湿”中,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对友人的关心。
中间部分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水声不绝鸟声好,药草香气人人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观察,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结尾处,诗人感慨人生的无常与难以磨灭的尘世烦恼,形成了与自然景色的鲜明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抒怀与哲思。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自然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风沙浪屋许大:长风卷起沙浪,房屋在风浪中显得渺小。
- 罗刹石齿水下排:罗刹的石头如齿间水流冲击,形象地展现自然的险峻。
- 历此二险过湓浦:经历了这两个险境,渡过了湓浦,表现出旅行的艰难。
- 始见瀑布悬苍崖:终于看到悬挂在苍崖上的瀑布,展现了庐山的壮丽。
- 系舟上岸入松径:把船系在岸边,走进松树的小径,带出自然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罗刹石齿”形象化了山石的险峻。
- 拟人:描绘自然景物时,赋予其人性化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烦恼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描绘自然的美好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展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浪: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 瀑布:代表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 松径:象征着宁静与隐逸的生活。
- 雨水:代表着生命的滋润,也暗示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风沙浪屋许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的恐惧
b. 对朋友的祝福
c. 对生活的无奈 -
“水声不绝鸟声好”中“鸟声”传达了什么意象? a. 宁静
b. 喧嚣
c. 悲伤 -
此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友人的祝福
b. 自然的壮丽与人生态度
c. 对尘世的厌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梅尧臣的《送方进士游庐山》都描绘了山水自然的美,但前者更注重秋天的静谧与孤独感,而梅尧臣则强调了旅途中的艰辛与人与自然的互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