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栖白旧院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6:45:21

竺卿何处去,触目尽凄凉。

不见中秋月,空馀一炷香。

残花飘暮雨,枯叶盖啼螀。

谁礼新坟塔,萧条渭水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竺卿何处去,触目尽凄凉。
不见中秋月,空馀一炷香。
残花飘暮雨,枯叶盖啼螀。
谁礼新坟塔,萧条渭水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惆怅。诗中提到的“竺卿”可能指代一位友人或爱人,他已经离去,留下的只有满眼的凄凉。中秋的明月也无缘见到,只剩下一缕香烟缭绕。残花随雨飘落,枯叶覆盖着啼鸣的虫声。谁会在这冷清的地方为新坟作礼呢?渭水边一片萧条。

注释:

字词注释:

  • 竺卿:可能是某位友人或爱人的名字,表明对其思念。
  • 触目尽凄凉:眼前所见尽是凄凉景象。
  • 中秋月:指中秋节时的明月,象征团圆。
  • 一炷香:余下的一炷香烟,象征着追忆和哀思。
  • 残花:指已经凋落的花,暗示生命的无常。
  • 啼螀:啼叫的虫子,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 新坟塔:新建的坟墓,体现出对逝者的追忆和哀悼。
  • 萧条:形容环境的冷清和荒凉。

典故解析:

  • 中秋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
  • 渭水:渭水是古代著名的河流,常作为诗歌意象,传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12年,字子才,号无名,是一位著名的禅僧和诗人。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诗风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对往昔友人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情感。

诗歌鉴赏:

贯休的《经栖白旧院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通过“竺卿何处去”引入,直接表达了对离去者的追忆,接着“触目尽凄凉”则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环境,展现出一幅冷清的画面。诗中对中秋月的缺失以及“一炷香”的残留,既象征着团圆的失落,也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残花飘暮雨,枯叶盖啼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花瓣随雨飘落,枯叶覆盖着虫鸣,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这一系列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最后一句“谁礼新坟塔,萧条渭水傍”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对逝者的追思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渭水的萧条与新坟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竺卿何处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追问,寓含着失落之情。
  • 触目尽凄凉:眼前所见的景象令人感到凄凉,渲染出愁苦的氛围。
  • 不见中秋月:无法见到象征团圆的明月,暗示了孤独感。
  • 空馀一炷香:只剩下香烟缭绕,象征着追忆与哀悼。
  • 残花飘暮雨:描绘秋雨中凋零的花,象征生命的无常。
  • 枯叶盖啼螀:枯叶覆盖着虫鸣,为环境增添了凄凉的气氛。
  • 谁礼新坟塔:问谁来为新坟作礼,表达对逝者的悲悯与思念。
  • 萧条渭水傍:渭水边的冷清,凸显了整首诗的孤寂主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中秋月”视为团圆的象征,表现思念之情。
  • 拟人:虫鸣似乎在呼应诗人的情感,加深了孤独感。
  • 对仗:如“残花飘暮雨,枯叶盖啼螀”,对称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凉情怀,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竺卿:象征离去的友人,承载了思念与情感。
  • 中秋月:象征团圆与思念的符号。
  • 残花:代表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枯叶:象征衰败与无常。
  • 啼螀:虫鸣的悲鸣,增添了凄凉氛围。
  • 新坟塔:象征生命的结束与对逝者的追思。
  • 渭水:作为背景,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竺卿”指代的是: A. 一位友人
    B. 一位诗人
    C. 一位神仙
    D. 一位历史人物

  2. 诗中“中秋月”的象征意义是: A. 孤独
    B. 怀念与团圆
    C. 悲伤
    D. 自然之美

  3. “枯叶盖啼螀”中的“啼螀”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种虫子
    C. 一种花儿
    D. 一种乐器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贯休的《经栖白旧院二首 其一》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前者通过对秋天的描写展现孤独,后者则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表达离别的惆怅。两首诗在情感上都有着深厚的思考,但表达的方式和意象上有较大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贯休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