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幼苗被扫地干净,春天的幼苗刚刚破土而出。
还要积累旧的粮食,怎么会有蔬菜的颜色呢?
不知一年到头耕作,竟然连一天的饭食都没有。
守卫的官员如同民众的父母,贱民却只能无奈地呼喊。
注释:
- 扫地尽:形容秋天的幼苗已经被收割或毁坏。
- 破土出:指春天的幼苗刚刚从土壤中出来,象征新的希望。
- 积陈陈:意为积存旧粮食,暗示收成不足。
- 菜色:指蔬菜的颜色,这里引申为生活的富足。
- 终年耕:指一整年的耕作,强调辛苦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守令:指地方官员,守护民众的责任。
- 贱士:指地位低下的百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农事诗闻名,关心民生疾苦,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生艰难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苦况,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诗歌鉴赏:
《悯农》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艰辛与困境。诗中“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对比鲜明,展现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自然的无情,寓意着农民在辛劳之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接下来的“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更是直白地指出了粮食不足的问题,暗示农民生活的困苦和社会对他们的忽视。诗的最后两句“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则揭示了官民关系的不和谐,表达了对官员的无奈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句简洁而有力,展现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民生存状况的漠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苗扫地尽:秋季的农作物已经收割完毕,暗示收成的结束。
- 春苗破土出:春季的新生命开始生长,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尚当积陈陈: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还需积存旧粮,表明生活的窘迫。
- 那得有菜色:质疑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如何能有丰盛的食物。
- 不知终年耕:表达农民一年辛劳的无奈。
- 未了一日食:连一天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 守令民父母:官员本应如父母般保护人民。
- 贱士但挽嘿:底层百姓只能无助地呼喊,反映了无奈与悲哀。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秋与春的对比,突显农民的苦与希望。使用了比喻,将官员比作父母,强调其责任和义务。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农民的辛劳与困苦为主题,强调了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心与思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对底层民众的冷漠。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苗:象征着收获的无奈与结束。
- 春苗: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
- 粮食:代表生存的基本保障与生活的富足。
- 守令:隐喻社会的管理者与权力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苗扫地尽”意味着什么? A. 秋天的作物丰收
B. 秋天的作物已被收割
C. 秋天的作物生长良好 -
“尚当积陈陈”中的“积”指什么? A. 积蓄粮食
B. 积累财富
C. 积存旧的 -
诗中提到的“守令”是指什么? A. 农民
B. 官员
C. 商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人民生活与困境的作品。
- 白居易《卖炭翁》:描绘底层人民的艰辛。
诗词对比:
- 李流谦《悯农》与杜甫《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但李流谦更侧重于农事的艰辛,而杜甫则兼顾了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流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