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湘山大施堂》

时间: 2025-01-17 08:47:04

重倚春林泪竹枝,南游风物鬓成丝。

难寻桂岭千峰梦,更了湘山一段奇。

来云别无心外法,行藏休问塔中师。

若论大施门前事,竿木逢场且赋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倚春林泪竹枝,南游风物鬓成丝。
难寻桂岭千峰梦,更了湘山一段奇。
来云别无心外法,行藏休问塔中师。
若论大施门前事,竿木逢场且赋诗。

白话文翻译

我依靠在春天的林间,泪水滴落在竹枝上。南游途中,风光如画,鬓发已渐渐变白。难以寻觅到桂岭千峰的梦境,而这湘山却带来了一段奇妙的体验。云彩来去无定,心中没有其他法门可寻,行踪藏匿也无须去询问塔中的师父。若论在大施堂前的事,竿木相逢之际,我便随兴吟诗。

注释

  • 重倚:再次依靠,表示诗人对美景的依恋。
  • 泪竹枝:泪水滴落在竹枝上,传达出感伤之情。
  • 南游:指向南方旅行,带有游历之意。
  • 鬓成丝:形容头发逐渐变白,意味着岁月流逝。
  • 桂岭:指桂岭的山峰,象征美好的梦想。
  • 湘山:湘山是具体的地名,带有独特的风景。
  • 来云:指飘来的云彩,象征心情的浮动。
  • 大施门前:指大施堂前的景象,反映诗人当下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君璧,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思考的阶段。范成大游历湘山,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湘山大施堂》是一首充满抒情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春林、泪水、南游等意象,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思绪与情感。开头两句中,重倚春林和泪竹枝的描写,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伤感与依恋,似乎在揭示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感情。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又将视角转向自身,提到鬓发渐白,暗含岁月的无情与流逝。桂岭的千峰梦与湘山的奇妙体验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来云别无心外法”,似乎在强调寻求心灵安宁的难度,表现出一种内心的迷茫与追寻。最后两句则以“若论大施门前事,竿木逢场且赋诗”收束,传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琐事时,仍旧选择以诗来释怀的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重倚春林泪竹枝”:重倚春林,表达诗人对春天的依恋,泪水滴落,流露出内心的伤感。
    • “南游风物鬓成丝”:南方的风光美丽,但岁月已使鬓发变白,带有时光流逝的感慨。
    • “难寻桂岭千峰梦”:理想的桂岭难以寻觅,表明对美好梦想的向往与失落。
    • “更了湘山一段奇”:湘山的奇妙体验,带出对现实的接受与欣赏。
    • “来云别无心外法”:云彩飘来,心中无其他法门,表示心灵的独立与追寻。
    • “行藏休问塔中师”:行踪与藏身无需向师父请教,表达了对外界的淡漠。
    • “若论大施门前事”:转向大施堂前的回忆,带着一种轻松的语气。
    • “竿木逢场且赋诗”:在机会来临之际,便随兴作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性格。
  2.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竹枝”用泪水隐喻内心的伤感。
    • 对仗:全诗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云彩的来去无定,赋予自然以情感。
  3.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林、湘山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春林: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了美好的时光。
  • 竹枝:常与志节、隐逸相连,暗示诗人的品格。
  • 桂岭:象征理想与追求,代表着美好的向往。
  • 湘山:具体而生动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的现实体验。
  • :象征心情的变幻,传达出一种无常与自由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泪竹枝”意指什么? A. 竹子长得很好
    B. 伤感与依恋
    C. 春天的景色

  2. “南游风物鬓成丝”中“鬓成丝”象征什么? A. 年轻
    B. 时光流逝
    C. 旅行的疲惫

  3. 诗人对“桂岭”的态度是? A. 渴望与追寻
    B. 轻视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李白与范成大的山水诗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诗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而范成大的作品则显得细腻与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