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调笑令
作者: 翁瑞恩 〔清代〕
原文展示:
人静。人静。剩有窗前梅影。罗帏生怕春寒。忘却三更月残。残月。残月。可似昨宵清断。
白话文翻译:
人静下来,四周寂静无声,只有窗前的梅花影子在摇曳。帐帷轻轻垂下,生怕春寒的侵袭,使人感到忧虑。此刻已忘却了三更时分的残月,只有那残月,似乎和昨夜的清辉相断绝。
注释:
- 人静: 人们都安静下来,环境也变得宁静。
- 窗前梅影: 指窗前梅花的影子,暗示着春天的来临。
- 罗帏: 轻薄的帐帷,用于房间内的装饰,传递出一种柔和的气氛。
- 春寒: 春天的寒冷,表现出对温暖的渴望。
- 三更月残: 指夜深人静时的月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
- 清断: 指清晰而断裂的月光,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瑞恩,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情感丰富。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夜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调笑令》是翁瑞恩的一首精美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春夜中的孤独与思索。开篇的“人静,人静”反复强调了环境的宁静,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窗前梅影的描绘,不仅体现了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依恋。
“罗帏生怕春寒”一句,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寒冷的忧虑,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感慨,也反映了对生活中温暖的渴望。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邃。接下来的“忘却三更月残”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似乎在无意中遗忘了过去的美好,内心的孤独感愈加明显。
整首词通过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其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音韵和谐,充满了清雅的气息,是清代词作中的一朵奇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静。人静。 - 强调环境的寂静,形成一种孤独的氛围。
- 剩有窗前梅影。 - 梅影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
- 罗帏生怕春寒。 - 帐帷轻垂,表现出对温暖的渴望,暗示内心的脆弱。
- 忘却三更月残。 - 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抒发孤独情感。
- 残月。残月。 - 重复强调残月,暗示内心的失落与怀念。
- 可似昨宵清断。 - 反映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仗: “人静”与“窗前梅影”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拟人: 梅影的摇曳似乎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使自然与人情相融合。
- 重复: “残月”两次出现,强调诗人对时间和孤独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时间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情感细腻而深邃,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梅影: 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也暗示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残月: 表示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人静”一词的意思是: A. 人很多
B. 人们安静
C. 人们喧闹
D. 人们聚集 -
“窗前梅影”中“梅”字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
诗中反复出现的“残月”意在表达什么? A. 丰富的情感
B. 对过去的追忆
C. 生活的美好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调笑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探讨了孤独与思念,李清照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爱人的怀念,而翁瑞恩则更关注于内心的孤独与对时间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文学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