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 其二》
时间: 2025-01-07 23:52: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旧游 其二
作者: 高燮 〔清代〕
正匈奴未灭,战死沙场,死亦安便。
击楫渡江去,见胡氛犹恶,猛着先鞭。
那知义旗甫举,罹祸剧堪怜。
叹国法难伸,奇冤虽雪,应憾重泉。
愁煎。怕追念,把旧影前尘,反复诗篇。
读到伤怀处,似声声弹出,急管哀弦。
况复平生隐恨,未了海棠缘。
料碧血长埋,千年定化啼杜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事和个人遭遇的深切怀念与哀伤。诗人感叹匈奴尚未被消灭,昔日战死沙场的壮烈虽令人安慰,但内心仍感愁苦。渡江时见到敌人,心中怒火中烧,决心奋战。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愿,正义的旗帜高扬,却遭遇了惨痛的灾难。诗人感叹国法难以伸张,虽然冤屈得以雪清,但内心的遗憾依旧沉重。愁苦的心情让他不愿追忆往昔,尽管旧时的影像不断浮现,反复吟诵的诗篇中充满了伤感。每当读到悲伤之处,仿佛听见乐器悲鸣,更让他想起往生的遗憾,最终预感到自己的血泪将长埋于此,化作杜鹃的哀鸣。
注释
-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侵扰中原地区。
- 击楫渡江:指划桨渡过江河,象征出征和奋发向前。
- 义旗:象征正义和理想的旗帜。
- 奇冤:特殊的冤屈,指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
- 重泉:重泉指埋葬的地方,寓意悲痛和牺牲。
- 海棠缘:海棠花常象征美好而又易逝的情感。
典故解析
- 碧血长埋:暗指为国捐躯的壮士,表达英烈的忠诚与牺牲。
- 杜鹃啼:杜鹃鸟的鸣叫常被用来象征哀伤,诗人用其暗示亡灵的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燮,清代诗人,生平多有战斗经历,因而其作品常带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的反思。高燮的诗风刚劲有力,常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目睹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苦难,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忧虑,表现出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鉴赏
《忆旧游 其二》通过描绘战斗、牺牲和个人感情,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生命的思考。开头以“正匈奴未灭”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接着通过“击楫渡江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敢于迎战、勇往直前的精神。尽管诗人怀有壮志,但现实的惨痛却让他感受到无力与悲伤,“义旗甫举,罹祸剧堪怜”,突显了正义与悲剧的对比,令人心痛。
在诗中,诗人不仅仅在述说历史事件,更是在抒发个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反复的追忆与伤怀,展现出他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与对未了情缘的眷顾。最后以“千年定化啼杜鹃”收尾,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哀叹,情感深邃而长远。整首诗情感真挚,历史与个人交织,极具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正匈奴未灭,战死沙场,死亦安便。
诗人感叹匈奴仍未被消灭,战死于沙场的壮烈虽让人安慰,但内心依然痛苦。 -
击楫渡江去,见胡氛犹恶,猛着先鞭。
诗人描绘出出征的场景,看到敌人胡氛仍然存在,内心愤怒,决心奋战。 -
那知义旗甫举,罹祸剧堪怜。
义旗高扬,却遭遇了巨大的灾难,表现出对正义未能实现的无奈。 -
叹国法难伸,奇冤虽雪,应憾重泉。
感叹国法难以伸张,即使冤屈得以洗清,心中的遗憾仍然沉重。 -
愁煎。怕追念,把旧影前尘,反复诗篇。
诗人因愁苦而难以追忆往昔,旧影历历在目,反复吟诵诗篇中充满伤感。 -
读到伤怀处,似声声弹出,急管哀弦。
在读到伤感之处,仿佛听见急促的哀乐回响,更加突显出内心的痛苦。 -
况复平生隐恨,未了海棠缘。
诗人提到自己一生心中未解的隐恨,暗示与海棠花相关的情感纠葛。 -
料碧血长埋,千年定化啼杜鹃。
预感到自己的鲜血将长埋于此,最终化作杜鹃的悲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碧血”与“杜鹃”相联系,暗示英烈的悲惨命运。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韵律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
- 象征:海棠与杜鹃象征着美好与哀伤,体现诗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正义未能实现的无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匈奴:象征外敌的侵扰与国家的动荡。
- 义旗:象征正义与理想。
- 杜鹃:象征哀伤与怀念,代表着未了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忆旧游 其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高燮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义旗”象征什么?
A. 战争的胜利
B. 正义与理想
C. 家庭的幸福 -
“千年定化啼杜鹃”暗示了什么?
A. 战争的结束
B. 英烈的哀鸣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
- 《春望》(杜甫):对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
诗词对比
- 《忆旧游 其二》 vs 《春望》: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但《忆旧游 其二》更强调个人的悲伤与回忆,而《春望》则更关注国家的动荡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