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6 11:03:41

近市不闻喧,心閒俗亦惇。

乐忧回也巷,贵贱翟公门。

鸟集塘前树,人归原上村。

读书非射策,犹自不窥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近市不闻喧,心閒俗亦惇。
乐忧回也巷,贵贱翟公门。
鸟集塘前树,人归原上村。
读书非射策,犹自不窥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山林中的恬静生活。虽然离市场很近,却听不到喧闹的声音,内心宁静,乡俗也显得淳厚。生活中的忧乐交织如同回旋的巷道,贵贱之分在翟公的门前显得无足轻重。鸟儿聚集在池塘前的树上,人们也陆续归向山上的村庄。读书不再像参加科举那样急功近利,虽然也不去窥探园中的花草。

注释:

  • 近市:靠近市集。
  • 不闻喧:没有听到嘈杂的声音。
  • 心閒:内心宁静。
  • 俗亦惇:乡俗也显得淳厚。
  • 乐忧回也巷:乐与忧交织如同回旋的巷道。
  • 贵贱:指社会的贫富差距。
  • 翟公门:翟公指的是古代高官,象征权贵。
  • 鸟集塘前树:鸟儿聚集在池塘前的树上。
  • 人归原上村:人们回到山上的村庄。
  • 读书非射策:读书不再是为了参加科举。
  • 犹自不窥园:仍然不去窥探园中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彭祖,明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以山居诗闻名。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山居二首 其二》创作于诗人隐居于山林之际,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纷扰的逃避。诗中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于山居生活的深切体悟。诗的开头“近市不闻喧”,便以强烈的对比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地理位置的接近,更强调了内心的宁静。诗人以“心閒俗亦惇”表达了在这种环境下内心的平和与对乡土人情的热爱,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理想。

接下来的“乐忧回也巷”一句,诗人巧妙地将生活的乐与忧比作回旋的巷道,显示出人生的复杂与多样。接着提到“贵贱翟公门”,则是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淡然态度,诗人认为在这宁静的山居中,社会地位的差异显得微不足道。

“鸟集塘前树,人归原上村”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鸟儿与人们的归属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最后两句“读书非射策,犹自不窥园”则表明了诗人对于读书的态度:不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内心的充实与宁静,强调了自我内省与对自然的沉浸。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近市不闻喧:靠近市集却听不到喧闹声,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2. 心閒俗亦惇:内心宁静,乡俗淳厚,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乐忧回也巷:乐与忧相互交织,反映人生活的复杂性。
  4. 贵贱翟公门:对社会地位的淡然态度,显示了对物质的超脱。
  5. 鸟集塘前树:自然与生活的和谐,鸟儿的归属感。
  6. 人归原上村:人们的归属感与自然相连。
  7. 读书非射策:读书不再为了功名,强调内心的追求。
  8. 犹自不窥园:不去关注园中的花草,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如“近市不闻喧”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乐与忧比作回旋的巷道,传达生活的复杂性。
  • 意象:鸟、池塘、村庄等意象,构成田园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宁静生活,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内心的平和与对人世繁杂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世俗生活的喧嚣。
  • :自然的自由与生机。
  • :水的清澈与宁静。
  • :归属感与人情的温暖。
  • :知识与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功名利禄
    B. 渴望宁静和自然
    C. 关注社会地位

  2. 诗中提到的“贵贱翟公门”意指什么? A. 物质财富
    B. 社会地位
    C. 个人情感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黎彭祖的《山居二首 其二》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但王维更侧重于秋天的景象与内心感受,而黎彭祖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对世俗的超脱。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相似,却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