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四》

时间: 2025-01-04 07:18:28

一叶秋阴辞露井。

暗卜星期,怕与西风近。

冰簟横陈双玉并。

镜波不警鸳鸯影。

却道连宵清睡损。

今夜如何,彻晓无眠肯。

未必凉魂疏宝枕。

起来犹自和衣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郑文焯的《蝶恋花 其四》原文如下:

一叶秋阴辞露井。
暗卜星期,怕与西风近。
冰簟横陈双玉并。
镜波不警鸳鸯影。
却道连宵清睡损。
今夜如何,彻晓无眠肯。
未必凉魂疏宝枕。
起来犹自和衣寝。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阴影悄然离去,露水在井边告别。
暗中算着日子,害怕与西风亲近。
冰冷的床上,双双玉枕并排而放。
镜子里的波光没有警觉到鸳鸯的影子。
却说一整夜的清梦损耗了许多。
今夜如何,直到天亮也难以入眠。
未必是凉风使得宝枕显得冷淡。
起来时仍然是穿着衣服在床上睡觉。


注释

  • 一叶秋阴:指秋天的一片叶子,象征秋天的来临与阴凉。
  • 辞露井:露水在井边退去,隐喻时间的流逝。
  • 暗卜星期:暗中计算时间,反映对时间的敏感。
  • 冰簟:冰冷的床席,象征寒冷。
  • 镜波:水面的波光,象征浮动的情感。
  • 鸳鸯影: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影子则暗示着孤独的梦境。
  • 凉魂:凉爽的灵魂,表明内心的冷寂。

典故解析

  • 鸳鸯:在中国文化中,鸳鸯常被视为忠诚和爱情的象征,常用来表示夫妻或恋人间的感情。
  • 西风:西风通常与秋天、离别相关,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公元1671年-公元1735年),字景华,号秋水,清代著名词人。郑文焯的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细腻,极具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蝶恋花 其四》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写成,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以及对孤独与梦境的思考。诗中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郑文焯的《蝶恋花 其四》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在秋天夜晚的孤独与思索。整首词以秋天的阴影为开篇,设置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秋阴”和“露井”的意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失去的惋惜。

在“冰簟横陈双玉并”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忆,双玉并排象征着相爱的两人,却因时光的流逝而显得格外孤独。随后“镜波不警鸳鸯影”,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水波荡漾而鸳鸯无影,暗示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却又无处寄托。

最后几句“今夜如何,彻晓无眠肯”直白而有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整夜未眠的状态则使得情感愈发沉重。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孤独与时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叶秋阴辞露井:秋天的阴影伴随着露水的离去,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2. 暗卜星期,怕与西风近:在暗中计算时间,害怕与凋零的西风相近,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恐惧。
  3. 冰簟横陈双玉并:冰冷的床上,两个玉枕并排,象征着两人的关系和温情。
  4. 镜波不警鸳鸯影:水波荡漾,却未能反映出鸳鸯的影子,暗示爱情的缺失。
  5. 却道连宵清睡损:说是整夜的清梦在损耗,隐喻内心的痛苦。
  6. 今夜如何,彻晓无眠肯:今夜的思绪纷乱,直到天亮也无法入眠,表现出深切的无奈。
  7. 未必凉魂疏宝枕:或许是凉风使得宝枕显得冷淡,暗示孤独的情感。
  8. 起来犹自和衣寝:起床时仍然穿着衣服在床上睡觉,表现出不愿面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冰簟横陈双玉并”,通过对仗增强了词句的对称美。
  • 比喻:将床比喻为冰冷的空间,象征内心的孤寂。
  • 拟人:如“镜波不警”,让水波具有了意识,增加了诗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绘秋夜的孤寂,表现了对爱情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孤独与思索交织的夜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悲伤。
  • 露井:暗示失去与告别。
  • 冰簟:象征内心的孤独与清冷。
  • 鸳鸯:爱情的象征,暗示着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孤独
    • D. 时间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冰簟横陈双_并”,这里的双玉象征着

  3. 判断题:诗人对秋天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1. B
  2. 玉,爱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晏殊的《蝶恋花》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孤独与思念,但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
  • 晏殊《蝶恋花》:与郑文焯的诗相比,晏殊更注重描绘自然风光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通过对比,能够看到不同诗人在表达孤独与思念时的不同风格和侧重点。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郑文焯与其词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