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待制挽诗二首》

时间: 2024-09-19 21:49:22

生不饵柏寺,死才跨松阶。

浮云忽易灭,明月终难埋。

宇宙卓有立,江山渺无涯。

掩卷独搔首,西风知此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范待制挽诗二首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生不饵柏寺,
死才跨松阶。
浮云忽易灭,
明月终难埋。
宇宙卓有立,
江山渺无涯。
掩卷独搔首,
西风知此怀。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活着的时候不愿意去柏树寺,死后才愿意踏上松林的台阶。浮云瞬息之间就会消逝,而明月却难以被埋没。宇宙间有稳固的存在,而江山却无边无际。合上诗卷,我独自搔首,西风知道我的这份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柏寺:指柏树环绕的寺庙,象征清静和长生。
  • 松阶:松树的台阶,常作为隐士或高洁的象征。
  • 浮云:比喻短暂的事物。
  • 明月:象征永恒的美好事物。
  • 宇宙:表示广阔的天地。
  • 江山:指国家,常用来比喻广袤的土地。
  • 搔首:形容思索或惆怅的姿态。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柏寺”和“松阶”都与古代隐士文化相关,隐喻追求超脱和不拘于尘世的生活。
  • “浮云”和“明月”对比,表现出生命的短暂与理想的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景华,号槐冈,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情感真挚而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洪咨夔对范仲淹的悼念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与钦佩,同时也透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宇宙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生”和“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首联“生不饵柏寺,死才跨松阶”直接表达了诗人在世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死后才愿意踏上松林的台阶,反映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里的柏寺和松阶,分别象征着尘世与超脱,暗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拒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浮云忽易灭,明月终难埋”,则通过对比浮云与明月,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理想的永恒。浮云的消逝象征着人生的短暂,而明月的永恒则代表着理想与情感的长存,这种对比让人深思。

后四句“宇宙卓有立,江山渺无涯;掩卷独搔首,西风知此怀”则描绘了诗人面对辽阔宇宙时的孤独感,宇宙的稳固与江山的无边,反映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诗人独自搔首,表达了他的惆怅与思念,西风似乎也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几分惆怅的情绪。

整首诗字句精练,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切的情感,给人以深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生不饵柏寺:生前不愿依附于柏树寺的清静生活,表现出对尘世的拒绝。
  2. 死才跨松阶:死后才愿意走上松林的台阶,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3. 浮云忽易灭:浮云瞬间消逝,暗喻人生的短暂。
  4. 明月终难埋:明月虽难以被埋没,象征着理想与情感的永恒。
  5. 宇宙卓有立:宇宙间有坚固的存在,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6. 江山渺无涯:江山广阔无边,暗示生命的渺小。
  7. 掩卷独搔首:合上诗卷,独自思索,表现出孤独感。
  8. 西风知此怀:西风似乎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增添了惆怅的气氛。

修辞手法

  • 对比:浮云与明月的对比,突显生死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 象征:柏寺和松阶分别象征尘世与理想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着短暂和无常。
  • 明月:代表着永恒和理想。
  • 柏寺:象征着隐逸与清静。
  • 松阶: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范待制挽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洪咨夔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浮云”象征什么?

    • A) 理想
    • B) 短暂与无常
    • C) 永恒
  3. 诗的主题主要讨论什么?

    • A) 爱情
    • B) 生死与理想
    • C) 战争

答案

  1. B) 洪咨夔
  2. B) 短暂与无常
  3. B) 生死与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洪咨夔的《范待制挽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但李白更多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而洪咨夔则更注重对死亡与理想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均对古诗词的鉴赏、分析以及背景有深入的探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