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游三游洞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白话文翻译:
冰冷的雨纷纷扬扬,快要变成雪,游人穿着木屐在湿滑的青苔上行走。即使寒冷,我也不怕带着被子在岩石底下睡觉,洞口的云层很深,夜晚没有月光。
注释:
- 冻雨: 冰冷的雨。
- 霏霏: 形容雨下得很细密。
- 屦: 木屐,一种传统的鞋子。
- 苍苔: 青苔,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
- 不辞: 不怕,不在乎。
- 携被: 带着被子。
- 岩底: 岩石的底部。
- 云深: 云层厚重,遮蔽了天空。
- 夜无月: 夜晚没有月亮,环境较为昏暗。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云深夜无月”可看作是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清幽的氛围。苏轼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在贬谪期间,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三游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及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诗的开头描写了细密的冻雨,仿佛将游人的冷意与自然的凛冽结合在一起。紧接着,苏轼提到游人在湿滑的青苔上行走,生动地表现出天气的寒冷与行走的艰难。诗人即使在严寒中也愿意携被而眠,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态度。
最后一句“洞口云深夜无月”,展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冻雨霏霏半成雪": 冻雨纷纷扬扬,快要变成雪,表现出寒冷的天气。
- "游人屦冻苍苔滑": 游人脚下的青苔湿滑,行走艰难。
- "不辞携被岩底眠": 不畏寒冷,愿意在岩石底下安然入睡。
- "洞口云深夜无月": 洞口云层厚重,夜晚缺乏光亮,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冻雨比作将要变成雪的细雨,体现了天气的变化。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结合,增加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冻雨霏霏”与“游人屦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 冻雨: 代表寒冷与孤独。
- 苍苔: 体现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的渺小。
- 云深: 象征着深邃的思考与幽静的环境。
- 夜无月: 表达寂静和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 A. 晴天
- B. 冻雨
- C. 雪天
- D. 风天
-
诗人愿意带着什么东西在岩底睡觉?
- A. 枕头
- B. 被子
- C. 地毯
- D. 帐篷
-
诗中描述的洞口是什么状态?
- A. 明亮
- B. 云深夜无月
- C. 有星星
- D. 日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轼的《游三游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其中王维更侧重于静谧的山水意境,而苏轼则结合了自身的心境,表现出在自然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