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州春日杂书四绝
中州腊尽春犹浅,
只有梅花最可怜。
坐遣牡丹成俗物,
丰肌弱骨不成妍。
白话文翻译:
在中原地区,腊月已经过去,但春天仍然很浅薄。唯有梅花最为可怜。于是我放任牡丹成为了世俗的东西,丰腴的肌肤和弱小的骨架都无法展现它的美丽。
注释:
- 中州:指中原地区,是中国的心脏地带,春天来得稍晚。
- 腊尽:腊月结束,指冬季的结束。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通常在春季最早开放。
- 牡丹:被称为“花王”,象征富贵和繁华。
- 俗物:指世俗的事物,缺乏独特的魅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个性,又有细腻的情感,广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州,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春日来临时的自然景象与人情冷暖,以梅花和牡丹为对比,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世俗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和牡丹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悟与思考。诗的开头,诗人以“中州腊尽春犹浅”引入,描绘了一幅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接着提到梅花,显示出其独特的坚韧与美丽。梅花在严寒中绽放,象征着不屈的精神,是春天的先声。
而牡丹则被诗人视为“俗物”,虽然外表丰腴,却因缺乏真正的灵气和内涵而显得乏味。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也隐喻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苏轼通过梅花与牡丹的对照,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与对真美的追求,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州腊尽春犹浅:描写中原地区的春天尚未完全到来,暗示春寒和乍暖还寒的季节特点。
- 只有梅花最可怜:梅花在春寒中逆境而生,显得格外可怜,体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 坐遣牡丹成俗物:诗人将牡丹视为流于世俗的花,表达对繁华虚荣的不屑。
- 丰肌弱骨不成妍:牡丹虽美,但因外表的丰腴和内在的弱小而无法真正成美。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梅花与牡丹的对比,突显两者的不同特性和象征意义。
- 拟人:将梅花和牡丹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梅花象征坚韧,牡丹象征世俗美,反映了诗人对美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反思,强调了内在美和坚韧精神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不拔,代表清高的品格。
- 牡丹:象征富贵、繁华,但在诗中被贬为“俗物”,代表浮华的外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将梅花和牡丹分别象征什么? A. 坚韧与浮华
B. 春天与冬天
C. 美丽与丑陋
D. 暖和与寒冷 -
“中州腊尽春犹浅”中的“腊”指的是哪个月份? A. 一月
B. 十二月
C. 二月
D. 三月 -
在诗中,诗人对牡丹的态度是? A. 崇拜
B. 轻视
C. 忽视
D. 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苏轼的《黄州春日杂书四绝》更注重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孤独的心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常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