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
时间: 2025-01-01 11:09: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
——苏轼 〔宋代〕
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
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
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
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阳光洒在飞舞的柳絮上,平坦的草地上变得纷乱不堪。春天的万里风光,只有一壶酒可以寄托。
铁制的双鱼沉入远方的清水中,剑分两山,隔开了中间的区域。
花儿曾经认得我的面容,如今依旧散发芬芳,鸟儿却不知名声,自然地鸣叫。
我一生的梦想未曾消失,烟雾和明月洒满了西湖的林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絮:指柳絮,春天时飞舞的棉絮状物。
- 平芜:平坦的草地。
- 酒壶:指酒器,象征饮酒的闲适。
- 铁化双鱼:暗指一种图案或意象,可能指代某种事物的沉重与固定。
- 剑分二岭:比喻分隔的两山,象征着阻隔或分离。
- 梦想平生:指一生的理想与追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剑分二岭”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所面临的阻隔与挑战,而“满林烟月到西湖”则可能引申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诗风多样,既有豪情壮志也有细腻柔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其在惠州任职期间,因政治原因被贬。惠州的自然景色与苏轼的内心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绘夕阳映照下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开头两句“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展现了春日的美好,却又透出一丝萧瑟,诗人用酒壶象征着对生活的寄托与逃避。接下来的描写,尤其是“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则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和无奈。诗人以花鸟作为象征,花依旧芬芳,但鸟儿却不知名声,暗示着人们对过往的记忆与无奈的接受。
最后两句“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则隐含着对理想的坚持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尽管人生有诸多遗憾,诗人依然在烟月之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飞絮乱平芜:描绘夕阳下的景象,柳絮飞舞,草地平坦,意象轻盈而又略显混乱。
- 万里春前一酒壶:春天的美景只用一壶酒来寄托,暗示诗人对生活的陶醉与逃避。
- 铁化双鱼沉远素:象征事物的沉重与不可动摇,表达人生的坚固与苦涩。
- 剑分二岭隔中区:象征人生中的阻隔与挑战,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分离。
- 花曾识面香仍好:花依旧芬芳,象征着记忆与过往的美好。
- 鸟不知名声自呼:鸟儿自由鸣叫,象征自然与生命的无拘束。
- 梦想平生消未尽:一生的理想未曾消失,表达诗人的坚持与向往。
- 满林烟月到西湖:最后的意象充满诗意,烟月笼罩下的西湖,象征着理想与美的归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酒壶”用来比喻生活的寄托。
- 对仗:如“剑分二岭隔中区”,展现了诗歌的工整与美感。
- 拟人:如“鸟不知名声自呼”,赋予了自然生命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了人在生活中的孤独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飞絮:代表春天的柔美与生命的轻盈。
- 酒壶: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与情感。
- 双鱼:象征着沉重与不易改变的命运。
- 花:代表美好与回忆。
- 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生命。
- 烟月:渲染了一种静谧与梦幻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酒壶”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生活的寄托
C. 财富
D. 忧愁 -
“剑分二岭隔中区”所表达的意思是: A. 自然的美丽
B. 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C. 友情的断裂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苏轼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间苦难。两者在风格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但都展示了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