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视旱过雨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巳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
汤爪宁须翦,桑羊可缓烹。
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
白话文翻译
在旱灾过后,终于迎来了秋雨,然而田地里依然没有禾苗,水声才刚刚响起。生病的百姓难道真是上天的意志吗?这样的苦难究竟是谁造成的呢?用来煮汤的肉爪还未必需要割去,养的桑树和羊也可以暂时不急着烹煮。小儒生无奈地自叹,倒是得知了“凤凰城”的消息。
注释
- 巳旱:已然发生的旱灾。
- 何秋雨:何必提及秋天的雨水,暗指雨水来得太晚。
- 无禾:没有禾苗,指旱灾导致的农作物歉收。
- 水声:水流的声音,象征着希望,但来得太晚。
- 病民:生病的百姓,指因旱灾而饱受苦难的人们。
- 汤爪:用来煮汤的动物爪,暗指食物的匮乏。
- 桑羊:桑树和羊,家庭经济的基本支柱。
- 小儒:指读书人,表明其对时局的感慨。
- 凤凰城:象征着理想与希望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代,诗人通过对旱灾与秋雨的描写,反映了百姓的苦难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视旱过雨》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苦难与人们的无奈。诗的开头“巳旱何秋雨”,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旱灾后秋雨来得太迟的无奈与失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无禾始水声”,描绘了旱灾带来的荒芜景象,水声虽响却未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诗中提到的“病民岂天意”,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天意的不满,质疑社会不公与人命的无常。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食物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在困境中仍需生存的艰辛。尤其是“汤爪宁须翦,桑羊可缓烹”,展现了对资源的珍惜与对生活的无奈。最后一句“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则是对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期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社会人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杨万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巳旱何秋雨:已然经历了旱灾,秋天的雨水何其遥远。
- 无禾始水声:田地里没有禾苗,水声才刚刚开始响起,暗指希望来得太晚。
- 病民岂天意:生病的百姓难道真的是上天的安排吗?反映出对命运的不满。
- 致此定谁生:这苦难究竟是谁造成的?对社会责任的追问。
- 汤爪宁须翦:即便是用于煮汤的肉爪也不急于割去,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
- 桑羊可缓烹:养的桑树和羊也可以暂时不急着烹煮,体现出生活的勒紧。
- 小儒空自叹:小儒生只能在此自我叹息,显示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 得到凤凰城:听闻“凤凰城”消息,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力度。
- 对比:现实的困苦与理想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深度。
- 象征:凤凰城象征着理想与人们的期望。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对百姓苦难的关切,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思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雨:象征着希望的降临,但在此处却是无力的期待。
- 禾苗:代表着农民的生计与希望。
- 汤爪、桑羊:象征着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反映出物质的匮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巳旱何秋雨”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失望
- C. 快乐
-
“病民岂天意”中的“病民”指的是?
- A. 读书人
- B. 受灾百姓
- C. 官员
-
“得到凤凰城”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的困苦
- B. 理想的追求
- C. 夏日的炎热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有相似之处,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