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接待寺》

时间: 2025-01-01 13:58:54

梵境忽巍峨,门前对市河。

有心弘誓原,於此接经过。

郭近人声杂,檐高雨气多。

规摹逾百载,犹说喻弥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接待寺
施枢 〔宋代〕
梵境忽巍峨,门前对市河。
有心弘誓原,於此接经过。
郭近人声杂,檐高雨气多。
规摹逾百载,犹说喻弥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庄严的寺庙。寺庙的环境忽然显得巍峨壮丽,门前正对着热闹的市河。诗人内心怀有弘扬佛法的决心,在此地接待经过的旅客。寺外的街道与人声交杂,檐上雨气弥漫。经过了百年的规制雕刻,依然在传颂着弥陀佛的教义。

注释:

  • 梵境:指佛教的境界,通常形容安静而神圣的环境。
  • 巍峨:形容高大而雄伟。
  • 弘誓:弘扬佛法的誓愿。
  • 规摹:指对佛像、佛教文物的雕刻、描绘。
  • 弥陀:指阿弥陀佛,佛教中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诗作中多蕴含佛教思想而为人所知。他的作品通常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世俗生活的观察。

创作背景:

《宿接待寺》写于宋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时期,许多文人都开始涉足佛教文化。施枢在寺庙住宿,感受到寺庙的静谧与外界的喧嚣,激发了他对于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寺庙的环境,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的敬仰和内心的思索。诗的开头“梵境忽巍峨”,用“忽”字表现了诗人突然感受到的庄严氛围,随之而来的“门前对市河”则将宁静的寺庙与热闹的市河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宗教与世俗生活的交织。

接下来的“有心弘誓原”,表达了诗人对弘扬佛教的决心,而“於此接经过”则隐喻了寺庙作为精神寄托的意义。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郭近人声杂,檐高雨气多”的描写,展示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冲突。最后一句“规摹逾百载,犹说喻弥陀”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悠久与传承,表明尽管时光流逝,佛教的教义依然深植人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梵境忽巍峨:突显寺庙的壮丽,表明诗人受到震撼。
  2. 门前对市河:对比宁静的寺庙与热闹的市河,形成鲜明的对比。
  3. 有心弘誓原:表达诗人内心的宗教情怀和追求。
  4. 於此接经过:暗示寺庙的功能是接纳众生,提供安慰。
  5. 郭近人声杂:描绘外界的喧嚣,反衬寺庙的宁静。
  6. 檐高雨气多:营造出一种湿润的氛围,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
  7. 规摹逾百载:强调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积淀。
  8. 犹说喻弥陀:表达了对弥陀佛教义的崇敬与传承。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寺庙与市河的对比,突显宁静与喧嚣。
  • 象征:寺庙象征着精神的寄托,而市河则象征着世俗生活。
  • 拟人:雨气被赋予一种氛围感,增添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热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在喧嚣的世界中,内心对宁静、信仰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境:象征着清净和庄严的佛教环境。
  • 市河:代表世俗生活的喧哗与繁忙。
  • :象征着庇护,代表寺庙的保护与安宁。
  • 弥陀:象征着极乐与希望,表达信仰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弥陀”是指哪个佛教人物? A. 观音
    B. 阿弥陀佛
    C. 释迦牟尼

  3. 诗中“门前对市河”体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寺庙的宁静与世俗的喧嚣
    B. 自然的美丽
    C. 人生的苦难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宿接待寺》都表现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乡愁,后者则强调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 《题西林壁》也运用了对比手法,但其焦点在于自然的变化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史》
  •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