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接待》

时间: 2025-01-01 13:18:57

手笔华严梵笈新,更开宝地接迷津。

一声金磬人初静,月照空山草自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手笔华严梵笈新,更开宝地接迷津。一声金磬人初静,月照空山草自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新近修建的石桥,仿佛在开启一片宝贵的土地,帮助迷失的人找到方向。金色的磬声响起,人们在这一刻初次安静下来;月光照耀着空旷的山野,草木在春天的气息中自得其乐。

注释:

  • 华严:指的是华严宗,佛教的一个宗派,强调佛的教义和智慧。
  • 梵笈:古代佛教经典的书籍,象征智慧与知识的传递。
  • 宝地:指的是美好的地方,这里隐喻着修行或灵性成长的环境。
  • 金磬:一种佛教用的乐器,象征着宁静和庄严。
  • 空山草自春:指在空旷的山中,春天的草木生机勃勃,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华严”与“梵笈”均与佛教思想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佛教哲学的认同和追求。同时,金磬的声音与月光下的自然景象相结合,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是对修行境界的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生活于宋代,以其诗词清新脱俗、意象丰富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自然、佛教和哲理,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内心的感悟。

创作背景:

《石桥接待》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施枢在一座新建的石桥上,感受到周围自然和人文的交融,因而产生了灵感。此时正值春天,万物复苏,诗人借此时机表达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石桥接待》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开悟。开篇“手笔华严梵笈新”,即通过新建的桥梁,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与智慧的开启,这不仅是对环境的观察,更是心灵的触动。接下来的“更开宝地接迷津”,暗示着在此地人们能够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方向的思考。

而“金磬”声的响起则带来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氛围,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安宁,契合着佛教对心灵平和的追求。最后一句“月照空山草自春”,将自然之美与春天的生机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整首诗如同一幅画卷,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手笔华严梵笈新:诗人用“手笔”来形容自己的创作,表明其诗歌的真诚与用心,结合“华严”和“梵笈”的意象,暗示出新发现的智慧。
  2. 更开宝地接迷津:表现了人们在此地可以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方向,象征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探索。
  3. 一声金磬人初静:金磬的声音象征着宁静,表达人们在这一刻的心境变化,从喧嚣变得平和。
  4. 月照空山草自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传达了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宝地”比作心灵的家园,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金磬”与“人初静”,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拟人:草木在春天中“自春”,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与人心的交融,强调了在宁静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方向,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石桥:象征着连接与通达,代表了人们与自然及内心的联系。
  • 金磬:象征着宁静与智慧,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 月光:象征着明亮与希望,暗示着人们在内心的追求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华严”指的是哪个宗派?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基督教
  2. “金磬”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喧闹
    • B. 宁静
    • C. 战斗
    • D. 迷茫
  3. 诗歌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生活的苦闷
    • B. 自然的美丽
    • C. 心灵的平和与探索
    •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施枢与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景色,施枢通过石桥传达心灵的宁静,而王维则通过山水体现隐逸之美。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异,施枢更注重心灵的觉悟,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恬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