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幕刘正父召试》

时间: 2025-01-17 10:32:33

合是冰壶实露寒,果然笔札对金銮。

虽云经世谈何易,谩道忧时事转难。

正气必能回坏证,中流当与障狂澜。

孰知议论平如砥,且把清规作样看。

意思解释

送同幕刘正父召试

原文展示:

合是冰壶实露寒,果然笔札对金銮。
虽云经世谈何易,谩道忧时事转难。
正气必能回坏证,中流当与障狂澜。
孰知议论平如砥,且把清规作样看。


白话文翻译:

这正是冰壶的寒冷,笔尖的文字与金銮殿相对。
虽然说治理国家谈何容易,空谈忧虑时事更是困难。
正义的力量必能扭转不良的现状,
在关键时刻应该与波澜相抗。
谁能知道议论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滑,
不妨把清规作为样板来看看。


注释:

  • 冰壶:象征寒冷,表明时局的严峻。
  • 金銮:指皇宫,也象征权力的中心。
  • 经世:治理国家,处理世事。
  • 正气:指正义和正直的气概。
  • 中流:指在关键时刻。
  • 狂澜:指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的局势。
  • 平如砥:形容议论平稳如磨刀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约1050-1120),字元明,号德甫,宋代诗人、政治家,曾任官职,诗风清新,善于描写自然与人事。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施枢的同幕友人刘正父被召试之际,表达了对刘正父前途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时局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冰壶的寒冷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诗人通过对金銮的描绘,暗示了权力中心的冷漠与压迫。接下来的句子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的艰难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时事的忧虑。诗中提到“正气必能回坏证”,反映了诗人对正义和真理的坚定信念,认为在关键时刻,正义的力量可以抵御社会的动荡。

全诗结构严谨,通过对比和隐喻等手法,展现出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朋友的激励之情。结尾提到的“且把清规作样看”,则是对清正廉洁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道德标准的重视,体现出其高尚的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合是冰壶实露寒:开头以冰壶比喻寒冷的时局,暗示政治环境的严酷。
  • 果然笔札对金銮:笔札(文书)直接面对权力中心,强调文人应有的责任。
  • 虽云经世谈何易:承认治理国家的艰难,反映出诗人的无奈。
  • 谩道忧时事转难:对空谈忧虑的批判,表明行动的重要性。
  • 正气必能回坏证: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强调其重要性。
  • 中流当与障狂澜:在关键时刻应当迎难而上,不畏风浪。
  • 孰知议论平如砥:指出理性的讨论和辩论的重要性。
  • 且把清规作样看:提倡清正廉洁的行为,强调道德标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壶”比喻寒冷的政治环境,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通过“金銮”暗示权力中心的冷酷与无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时局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正义和理性的追求,鼓励人们在艰难的时刻要坚定信念,勇敢面对挑战。


意象分析:

  • 冰壶:象征寒冷,暗指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 金銮:权力的象征,代表官场和政治。
  • 正气:象征正义与道德力量。
  • 狂澜:动荡的时局,象征外界的困难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銮”指代什么?

    • A. 大海
    • B. 皇宫
    • C. 学校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虑
    • B. 愤怒
    • C. 信心
  3. “正气必能回坏证”中“正气”指的是什么?

    • A. 义气
    • B. 正义
    • C. 忍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施枢与李白的作品在主题上均涉及对社会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施枢更偏向于理性思考,而李白则多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