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东浦张应发归永嘉
施枢 〔宋代〕
客里偶相逢,襟怀亦偶同。
对梅吟夜月,折柳问春风。
子勿言浮梗,余方笑转蓬。
归程经雁荡,得句附邮筒。
白话文翻译
在异乡偶然相遇,心中志趣恰好相投。
对着梅花吟唱着皎洁的月光,折下一枝柳条询问春风的消息。
你可不要谈论那浮萍的漂泊,我却在一旁笑着像那转动的蓬草。
归途经过雁荡山,我写下诗句寄往邮筒。
注释
- 客里:在外地,指诗人在他乡。
- 襟怀:胸怀,志趣。
- 吟夜月:在夜晚吟唱,面对明月。
- 折柳:折柳枝,常用作送别的象征。
- 浮梗:浮萍的茎,象征漂泊无定的生活。
- 转蓬:转动的蓬草,象征无所归依。
- 雁荡:指雁荡山,风景名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细腻,常以景抒情。
创作背景
《送东浦张应发归永嘉》写于诗人与友人张应发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离别的惆怅。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志趣相投的深厚情谊。开头两句“客里偶相逢,襟怀亦偶同”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两人相识的偶然与内心的共鸣。接下来,诗人对梅吟唱,折柳询春,借助梅花与柳树的意象,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春天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
“子勿言浮梗,余方笑转蓬”一语更是深刻,虽身处无常的漂泊之中,但诗人却以轻松的态度面对,显示了他豁达的性格。最后的“归程经雁荡,得句附邮筒”,一方面描绘了归途的美丽风景,另一方面也带有对未来的期盼,仿佛在预示着友谊的延续。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里偶相逢:在异乡意外重逢,暗示人生的偶然性。
- 襟怀亦偶同:彼此志趣相投,强调心灵的共鸣。
- 对梅吟夜月:在夜晚吟诵梅花,渲染出浪漫的气氛。
- 折柳问春风:折柳表达送别之情,询问春天的到来,象征生机。
- 子勿言浮梗:劝对方不必谈论漂泊,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 余方笑转蓬:自嘲漂泊,表现出乐观的人生态度。
- 归程经雁荡:归途经过名胜雁荡山,富有画面感。
- 得句附邮筒:写下诗句,寄托情感,暗示友谊的延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对梅吟夜月,折柳问春风”,对仗工整。
- 比喻:将自己比作转蓬,表现无所归依的心态。
- 意象:梅、柳、夜月、春风等意象交织,描绘了自然与情感的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谊和离别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
意象分析
- 梅:象征坚韧、高洁的品格。
- 柳:常用作送别的象征,寓意柔情与眷恋。
- 夜月:象征宁静与思念。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 雁荡:代表自然之美与归途的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客里偶相逢”中的“客里”指的是: A. 在家中
B. 在外地
C. 在朋友家
D. 在学校 -
诗中提到的“折柳”象征的是: A. 送别
B. 欢聚
C. 幸福
D. 思念 -
“余方笑转蓬”中“转蓬”比喻的是: A. 自由自在
B. 漂泊无依
C. 生活的乐趣
D. 不安定的心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深沉的情感。
- 李白的《送友人》则以豪放的风格表现了送别的气氛,两者在情感表达与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