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至道宫云巢轩》

时间: 2025-01-19 19:58:16

碧霄路底作生涯,云亦何曾定有家。

月印天池心宇净,水鸣环佩出松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至道宫云巢轩
施枢 〔宋代〕

碧霄路底作生涯,
云亦何曾定有家。
月印天池心宇净,
水鸣环佩出松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碧蓝的天空下追求生活的情景,诗人感慨云彩并没有真正的家。月光映照在天池上,内心变得无比清净,水声似乎携带着环佩的鸣响,仿佛从松树的花中传出。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霄:碧蓝的天空,指无尽的蓝天。
  • 路底:路的底部,指前往的地方或生活的环境。
  • 生涯:生活、职业。
  • :云彩,这里象征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 何曾:何曾,表示从未。
  • 定有家:固定的家,意指安定的生活状态。
  • 月印:月光照射,映照的意思。
  • 天池:天上的池水,形象化的表达,寓意清澈。
  • 心宇:心灵的宇宙,内心的广阔。
  • :清净、纯洁。
  • 水鸣:水声,指水流的声音。
  • 环佩:古代女性佩戴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
  • 松花:松树的花,象征自然的美。

典故解析:

  • 道教文化:诗中提到的“至道宫”与道教思想有关,反映了诗人对道教清净、淡泊生活的向往。
  • 月、云、松:这些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高洁与宁静,体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宗道,宋代诗人,以清丽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哲理思考。其作品多表达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对道教生活方式的感悟之际,反映出他对自然风光和内心宁静的追求。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矛盾使得诗人渴望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题至道宫云巢轩》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意象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首联“碧霄路底作生涯”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蓝天之下生活的场景,仿佛在呼唤一种广阔而自由的生活方式。然而,紧接着的“云亦何曾定有家”则隐含了对漂泊的感慨,云彩虽然美丽,却没有真正的归属,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月印天池心宇净,水鸣环佩出松花”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清澈与内心的宁静。月光照射在清澈的水面上,心灵因此得到洗涤,水声与花香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氛围。诗人通过这种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道教文化中追求内心平和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现实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浓厚的道教思想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霄路底作生涯
    描绘在广阔蓝天之下生活的情景,体现出一种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2. 云亦何曾定有家
    反思云彩的漂泊,暗示人生的无常与不确定,表现出诗人的忧虑与孤独感。

  3. 月印天池心宇净
    月光映照在天池上,象征内心的清澈与宁静,反映出一种理想的境界。

  4. 水鸣环佩出松花
    水声如环佩的鸣响,象征自然的和谐美,传达出一种诗意的生活情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漂泊的人生状态。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意象如“月”、“水”、“松花”,传达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反思,体现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内心平和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霄:象征广阔与自由。
  • :象征漂泊与无定。
  • :象征清净与理想。
  • :象征生命与和谐。
  • 松花:象征自然美与清新。

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诗中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霄”指的是什么? A. 蓝天
    B. 大海
    C. 山岭
    D. 草地

  2. “云亦何曾定有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B. 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C. 对亲情的思念
    D. 对财富的追求

  3. 诗中提到的“水鸣环佩”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嘈杂的城市
    B. 和谐的自然
    C. 欢乐的宴会
    D. 伤感的离别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题至道宫云巢轩》均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怀,后者则突出对自然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