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斌公房》

时间: 2025-01-01 14:24:51

近来唯一食,树下掩禅扉。

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白须长更剃,青霭远还归。

仍说游南岳,经行是息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崇圣寺斌公房
作者: 高翥 〔宋代〕

近来唯一食,树下掩禅扉。
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白须长更剃,青霭远还归。
仍说游南岳,经行是息机。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我只有这简单的食物,坐在树下闭上了禅房的门。
落日映照着寒冷的山和钟声,多年来我的袈裟已经破旧。
白发愈发长了,仍需剃去,远处的青雾渐渐消散。
我仍然说要去南岳,走一趟是为了休息身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唯一食: 仅有的食物,指生活简朴。
  • 掩禅扉: 关闭禅房的门,表明独处和静修。
  • 寒山磬: 寒冷的山和钟声,意境清幽。
  • 坏衲衣: 破旧的僧衣,反映了生活的艰辛。
  • 白须长更剃: 形容白发愈发长了,表示衰老。
  • 青霭: 远处的青色雾气,描绘出自然的景色。
  • 游南岳: 指去南岳大庙,寓意寻求内心的宁静。

典故解析: 南岳是五岳之一,历来被视为修行和朝圣的圣地,许多文人墨客向往此地,表达了对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子川,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生平经历较为平淡,但其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高翥晚年,生活简朴,心灵追求宁静。他在崇圣寺的日常修行中,感受到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向往,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崇圣寺斌公房》通过高翥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他内心的沉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近来唯一食”便道出了生活的艰辛,简朴的饮食象征着他对物质的淡薄追求。接下来的“树下掩禅扉”,则通过封闭的环境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与独处的状态。

“落日寒山磬”一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丽与清幽,落日的余辉映照在寒山之上,钟声悠扬,给人一种深远的回响。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活中那些细小而美好瞬间的珍视。

“多年坏衲衣”则是对自我境遇的反思,破旧的僧衣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活的艰辛。接下来的“白须长更剃”,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老去的感慨,诗人用朴素的语句传达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最后两句“仍说游南岳,经行是息机”,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归宿的向往,他选择游历南岳,寻求心灵的安宁。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心灵的释放与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近来唯一食: 生活的艰辛,只有最基本的食物。
  2. 树下掩禅扉: 在静谧的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3. 落日寒山磬: 自然的美与内心的平和交融。
  4. 多年坏衲衣: 生活的困境与时间的流逝。
  5. 白须长更剃: 体现衰老与对时间的感慨。
  6. 青霭远还归: 自然的变化与心灵的归属。
  7. 仍说游南岳: 对精神寄托的追求与渴望。
  8. 经行是息机: 旅行不仅是身体的移动,更是心灵的休憩。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坏衲衣”比喻生活的艰辛。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淡泊明志、心灵归宿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自然与宁静,象征内心的回归。
  • 落日: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寒山: 寒冷的山,象征孤独与坚韧。
  • 衲衣: 象征修行者的身份与生活的简朴。
  • 南岳: 代表理想的精神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翥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坏衲衣”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生活的艰辛
    C. 对物质的追求

  3. “仍说游南岳”中的“南岳”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心灵的归宿
    C. 物质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高翥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比较,两个作品都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心灵的影响,但高翥更注重于对生活状态的反思与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景色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鉴赏辞典》
  2.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3.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