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雷声》

时间: 2025-01-17 10:11:22

二月寒犹在,春云湿未开。

洒窗终夜雨,发轫数声雷。

荠麦绿生腊,棠梨红拆腮。

西湖花事动,从此日裴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闻雷声
作者: 高翥 〔宋代〕

二月寒犹在,春云湿未开。
洒窗终夜雨,发轫数声雷。
荠麦绿生腊,棠梨红拆腮。
西湖花事动,从此日裴回。

白话文翻译

在二月的寒意仍然存在,春天的云层湿润却未完全展开。
窗外洒下了整夜的细雨,雷声在夜空中传来几声。
荠菜和麦子在腊月的寒霜中渐渐长绿,棠梨花瓣红润如拆开的腮红。
从此西湖的花事开始动人,春天的日子将要轮回。

注释

  • 寒犹在:寒冷的天气仍然存在。
  • 春云湿未开:春天的云层湿润但尚未完全变得明亮。
  • 洒窗终夜雨:窗外整夜都在下雨。
  • 发轫:起始,通常用于船只起航,也可以引申为雷声开始。
  • 荠麦:指荠菜和小麦,象征春天的生机。
  • :指腊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份。
  • 红拆腮:形容棠梨花的红色如同拆开的腮红,非常鲜艳。
  • 花事动:花事开始,指春天的花朵开始开放。
  • 裴回:指春天的日子渐渐回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宋代诗人,字子羽,号太山,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情风景的作品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初闻雷声》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在这个时节里听到了雷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逐渐浓厚,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复苏的感悟。

诗歌鉴赏

《初闻雷声》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季的气息和自然的变化。诗的开篇描绘了二月的寒冷,春云湿润却未展开,表现了一种春寒料峭的感觉。这里的“寒犹在”与“春云湿未开”形成对比,既显现出冬季的残余,也暗示春天的到来尚需时日。接着,诗人描写了夜间的细雨和雷声,雷声的出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既带来了生命的觉醒,也为新一轮的生长注入了力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荠菜和小麦的生长,及棠梨花的红色,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红拆腮”这一形象化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花的娇艳,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最后一句“从此日裴回”表达了对春天的希冀和对西湖花事的期待,暗示着春天将为生活带来新的气象和无限的可能。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初始,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期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月寒犹在,春云湿未开:描写春季来临时的寒气依旧,以及春天的云层尚未完全展开,暗示春天的迟缓。
  • 洒窗终夜雨,发轫数声雷:整夜下雨,雷声开始响起,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复苏。
  • 荠麦绿生腊,棠梨红拆腮:描绘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荠菜和小麦的绿色与棠梨花的红色形成鲜明对比。
  • 西湖花事动,从此日裴回:暗示着花事即将开启,春天的日子将陆续到来,充满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拆腮”形象地比喻了棠梨花的绚丽。
  • 对仗:如“寒犹在”与“春云湿未开”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初到,表达了对新生命的期待与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雷声: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觉醒。
  • 细雨:代表春天温润的气候,为万物生长提供滋润。
  • 荠菜、小麦: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春天的丰收。
  • 棠梨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绽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云湿未开”指的是: A. 春天的气候暖和
    B. 春天的云层尚未完全展开
    C. 春天的花朵已经开放
    D. 春天的雨水已经停

  2. “荠麦绿生腊”中的“腊”指代: A. 冬季的最后一个月份
    B. 春季的开始
    C. 秋季的收获
    D. 夏季的炎热

  3. 诗中提到的西湖花事动,意味着: A. 春天已来临,花朵即将开放
    B. 西湖的水干涸
    C. 夏天的到来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早春》

诗词对比
杜甫与高翥同为描写春天的诗人,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但其背景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而高翥的《初闻雷声》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