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佛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山花开似锦,澖水湛如蓝。
支提遮里,无法可说,
赢得口似匾担。
白话文翻译
佛教传授的法理是一个整体,没有二元、三元的划分。山上的花朵盛开,色彩如锦绣般美丽,澜澜的水面清澈如蓝天。即便在支提遮里(佛教的一个概念,指无法言说的境界),也无话可谈,只能赢得口如同匾额般的赞美。
注释
- 一乘法:指佛教中认为的唯一真法,强调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 无二亦无三:意指无二无三的思想,强调统一与整体性。
- 山花开似锦:比喻山中花朵盛开,色彩斑斓。
- 澖水:形容水流的清澈与宁静。
- 支提遮里:佛教术语,意指无法言说的境界。
- 赢得口似匾担:形容口中所说的赞美,犹如匾额上的文字,意在表达赞美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云,宋代高僧,以诗词表达佛教思想而闻名。他的作品常融入自然景物,反映出对佛教深邃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释云的诗风清新自然,往往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偈颂二十九首》是释云在修行与思考人生真谛时所作,旨在通过诗歌传达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一乘法”的理念,强调众生平等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与自然和谐的美感。诗中提到的“一乘法”代表着佛教的基础教义,暗示着追求真理的道路是单一且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多元。接下来的意象“山花开似锦,澖水湛如蓝”,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似乎在告诉读者,只有理解了佛教的真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和。最后两句则引入了更深的哲学思考,强调在更高的境界中,言语都是多余的,真正的理解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这种从自然到哲理的递进,体现了佛教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与感悟,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安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佛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这句指出了佛教的根本教义,强调了真理的统一性。 -
山花开似锦,澖水湛如蓝。
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为整首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支提遮里,无法可说,
进入更深的哲理层面,强调在某些境界里,语言无法表达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
赢得口似匾担。
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赞美,似乎在说,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教义,才能发出如匾额般的真诚之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花与锦、澖水与蓝进行比喻,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诗中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自然景物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强调了真理的统一性与宁静的内心世界。诗中展现的美与哲理结合,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意象分析
- 山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澖水: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支提遮里:象征着无法以言语表达的真理与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乘法”指的是什么?
A. 多元的信仰
B. 唯一的真理
C. 辩证的方法
D. 复杂的教义 -
诗中提及的“山花”象征什么?
A. 生死
B. 美好与希望
C. 努力与奋斗
D. 迷茫与困惑 -
“无法可说”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语言的局限性
B. 语言的丰富性
C. 对诗的厌倦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常歌》:同样探讨佛教哲理的作品。
- 《静夜思》:描写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诗作。
诗词对比
- 释云与王维:释云的佛教哲理与王维的道家思想相辅相成,二者都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平和与哲思,但释云更侧重于宗教的教义,王维则更偏向于个人的感悟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佛教与诗词的结合》
- 《宋代文学的发展与影响》
- 《释云传记及其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