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棹子》

时间: 2025-01-19 15:29:37

风雨骤。

檐瀑溜。

叶叶梧桐喧永昼。

人睡起、急添金兽。

斜阳外,渐露遥峰眉黛秀。

阴晴顷刻猜难透。

黄梅节序教人瘦。

衣在壁、故香堪嗅。

唯只恨,离别十年书不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拨棹子
风雨骤。檐瀑溜。叶叶梧桐喧永昼。
人睡起急添金兽。斜阳外,渐露遥峰眉黛秀。
阴晴顷刻猜难透。黄梅节序教人瘦。
衣在壁故香堪嗅。唯只恨,离别十年书不就。


白话文翻译:

风雨骤然,檐下的雨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梧桐树的叶子在喧嚣中纷飞,仿佛永无宁日。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急忙添上金色的兽皮被。斜阳下,远处的山峰逐渐显露出它秀丽的轮廓。阴晴变化瞬息万变,让人难以揣测。黄梅时节的气候让人倍感消瘦。墙壁上的衣物散发着香气,令人怀念。唯独让我感到遗憾的,是离别十年,却未能写成书信。


注释:

  • 拨棹子:是一种古典词牌名,常用于描写自然景象和情感。
  • 檐瀑溜:形容雨水从屋檐流下,像瀑布一样。
  • 叶叶梧桐:指梧桐树的叶子,象征着离愁别绪。
  • 金兽:指用金色兽皮制作的被褥,象征温暖和富贵。
  • 斜阳:夕阳西下的景象,暗含时间的流逝。
  • 黄梅节序:指黄梅时节,预示着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苦涩。
  • 衣在壁故香堪嗅:墙壁上挂着的衣物散发着熟悉的香气,带来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其诗风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深受南宋词风的影响,注重音乐性和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阴雨天气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离愁别绪和对故人的思念,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拨棹子》以风雨骤、檐瀑溜的场景开篇,展现了自然的猛烈与生动,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通过“叶叶梧桐”勾勒出喧闹的夏日,喻示着人们生活的忙碌与烦扰。诗中“人睡起急添金兽”一句,展示了人们在风雨中被迫打乱的生活节奏,暗含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斜阳外,渐露遥峰眉黛秀”则是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的欣赏。随着诗歌的深入,阴晴变化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不可预测。黄梅时节的描写则引入了季节的变迁,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唯只恨,离别十年书不就”一语道出了离别的痛苦与对友人的思念,令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升华至情感的巅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雨骤。檐瀑溜。:描述天气突变,雨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给人一种急促、猛烈的感觉。
  2. 叶叶梧桐喧永昼。:梧桐叶子在风雨中纷飞,象征着不安与喧闹。
  3. 人睡起急添金兽。:人们从梦中醒来,匆忙添上金色的兽皮被,暗示生活的急促和对温暖的渴望。
  4. 斜阳外,渐露遥峰眉黛秀。:夕阳下的远山逐渐显露,展现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5. 阴晴顷刻猜难透。:天气变化无常,让人难以捉摸,象征人生的不可预测。
  6. 黄梅节序教人瘦。:黄梅时节来临,暗示生活的苦涩和人们的消瘦。
  7. 衣在壁故香堪嗅。:墙壁上挂着的衣物散发熟悉的香气,带来对过去的回忆。
  8. 唯只恨,离别十年书不就。:表达对离别和未能通信的遗憾,情感深沉而真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檐瀑溜”,将雨水比作瀑布,增强了画面感。
  • 拟人:阴晴变化被赋予了猜测的能力,体现了自然的神秘。
  • 对仗:运用对仗的手法,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深切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象征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 梧桐:常与离愁别绪相关,象征故乡与思念。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黄梅:象征季节的变化和人生的苦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拨棹子》中的“金兽”指的是什么?
    A. 金色的动物
    B. 金色的被褥
    C. 金色的装饰品

  2. 诗中提到的“黄梅节序”代表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炎热
    C. 生活的苦涩

  3. 诗人对离别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愉快
    B. 遗憾
    C. 忘记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了对过去的回忆与思念。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家国离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汪东的《拨棹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有对离愁的描绘,但汪东更侧重于自然景象,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内心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