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杂诗二十首》

时间: 2025-01-04 09:12:51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

潺湲泻寒月,晃漾照春梅。

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
潺湲泻寒月,晃漾照春梅。
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宣州的水域景色:三洲的滩口水流湍急,两条河水交汇而来。经过桓彝的宅邸,上面是通往严子台的道路。潺潺的流水在寒冷的月光下流淌,波光荡漾映照着春天的梅花。在白鹭惊起的地方,水底的鱼也多得可以看见。

注释

  • 三洲:指三条洲岛,可能是指地理位置。
  • 滩口:水流较急的地方,通常是河流交汇的地点。
  • 桓彝: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人物或地名。
  • 严子台:指严子台,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 潺湲:形容水流的声音。
  • 晃漾:波动、荡漾的样子。
  • 惊起:受到惊吓而起飞。
  • 见底:水很清澈,可以看到水底的东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严,晚号梅溪,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工整平实。

创作背景

《宣州杂诗二十首》是梅尧臣在宣州任职期间创作的一组诗作,反映了他对故乡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文历史的思考。这首诗则具体描绘了宣州的水乡风光,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情与思考。

诗歌鉴赏

《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这首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面。诗中的“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动态的水域场景,给人一种急促而紧张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通过“潺湲泻寒月”和“晃漾照春梅”的描写,展现了水流在月光下的宁静与美丽,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诗中“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意象鲜明,意境深远。白鹭的惊飞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机,而水底的鱼则表现了生命的繁茂与丰富。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描绘了急流的滩口,水流交汇的情景。
  •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暗示了诗人游历的轨迹,显示出人文历史的交融。
  • "潺湲泻寒月,晃漾照春梅":通过水流与月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景,春梅则增添了生机。
  • "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展现了生物的活泼和水域的清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潺湲泻寒月”,将水流比作泻下的冷光,形象生动。
  • 拟人:如“白鹭惊起”,赋予白鹭以人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语句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赞美自然之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故乡的眷恋。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洲:象征着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
  • 滩口:表现出水域的动感与活力。
  • 寒月:象征宁静与孤独。
  • 春梅:预示着生机与希望。
  • 白鹭:象征着纯洁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鹭”在自然中通常象征什么?
    A. 纯洁与灵动
    B. 厄运与不祥
    C. 冷漠与孤独

  2. “潺湲泻寒月”中的“潺湲”指的是什么?
    A. 大雨
    B. 温暖的阳光
    C. 水流的声音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赞美与生活的思考
    C. 对历史人物的描绘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与李白在描写自然的手法上,梅尧臣更注重细腻的描绘与内心的感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豪放与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