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台聚八仙(杭友寄声,以词答意)》
时间: 2025-01-14 05:32: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瑶台聚八仙(杭友寄声,以词答意)
作者:张炎 〔宋代〕
秋水涓涓。人正远鱼雁待拂吟笺。也知游意,多在第二桥边。花底鸳鸯深处影,柳阴淡隔里湖船。路绵绵。梦吹旧笛,如此山川。平生几两谢屐,任放歌自得,直上风烟。峭壁谁家,长啸竟落松前。十年孤剑万里,又何以畦分抱瓮泉。山中酒,且醉餐石髓,白眼青天。
白话文翻译
秋水涓涓流淌,人们都在远方,鱼和雁正等着我轻拂吟唱的诗笺。我也知道游玩的心情,多在第二桥边。花底鸳鸯的深处映出影子,柳阴淡淡地隔着湖中的小船。路途绵延,我在梦中吹着旧笛,仿佛如此的山川。平生多少次谢屐,任凭我放歌自得,直上云烟。峭壁上是谁的家,长啸声竟然落在松前。十年的孤剑万里行,又何必在这田畦中抱着瓮泉。山中有酒,且醉餐石髓,仰望白眼青天。
注释
- 涓涓:形容水流细小、连续的样子。
- 拂吟笺:轻轻地拂动吟唱的诗纸。
- 鸳鸯:一种美丽的水鸟,常象征爱情。
- 绵绵:形容路途漫长。
- 谢屐:古人所穿的鞋,象征放弃世俗。
- 抱瓮泉:隐喻隐居生活,享受自然。
- 石髓:指一种美酒,象征享受生活。
典故解析
- 鸳鸯:在中国文化中,鸳鸯常被视为忠贞的爱情象征,诗中提到鸳鸯,暗示了对爱情的追求。
- 孤剑:寓意孤独与奋斗,指诗人经历的艰苦与坚持。
- 山中酒:象征隐逸生活,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炎(约 1050-1130),字仲明,号青门,南宋时期词人,崇尚自然,辞章清丽,作品多表达人生哲理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词作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追求,反映出当时士人的心理状态。
诗歌鉴赏
张炎的《瑶台聚八仙》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开篇以“秋水涓涓”引入,柔和的水流声即刻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诗人对游玩与放松的渴望。在“花底鸳鸯深处影”这一句中,鸳鸯的身影不仅体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喻着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与牵挂。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张炎在词中将自己置于自然的怀抱,借助山川河流表达心中的向往与渴求,形成了一种超脱的境界与哲学思考。他通过放歌、饮酒的意象,展现了一种洒脱与自由的生活态度。结尾的“白眼青天”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暗示即使在孤独的旅途中,依旧要追寻自我,享受生活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水涓涓:描写秋天的河水流淌,情境清幽。
- 人正远鱼雁待拂吟笺: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诗人对游玩的向往。
- 多在第二桥边:暗示游玩之地,表达对特定地点的眷恋。
- 花底鸳鸯深处影:强调爱情的美好,映照出自然的宁静。
- 柳阴淡隔里湖船:描绘湖上的小船,增添了诗意。
- 路绵绵:暗示人生道路的漫长与不易。
- 梦吹旧笛: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充满怀旧情绪。
- 平生几两谢屐:反映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 长啸竟落松前:展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追求。
- 又何以畦分抱瓮泉:暗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且醉餐石髓,白眼青天:借酒放松,反映对生活的豁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与人生相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词句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由、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象征宁静与时间的流逝。
- 鸳鸯:爱情与美好的象征。
- 柳阴:柔美的意象,象征柔情与思念。
- 孤剑:孤独与奋斗的象征。
- 山中酒:隐逸生活与享受自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什么?
- A. 忠贞的爱情
- B. 友情
- C. 自由
-
“秋水涓涓”中“涓涓”指的是?
- A. 流动的水
- B. 细小的声音
- C. 秋天的风
-
诗人通过“长啸”来表达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内心的孤独与追求自由
- C.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 苏轼《水调歌头》:在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