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饮酒二十首 其十五》

时间: 2025-01-04 07:06:22

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

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

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

颀然六男子,粗可传清白。

于吾岂不多,何事复叹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
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
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
颀然六男子,粗可传清白。
于吾岂不多,何事复叹息。

白话文翻译:

我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年,风雨飘摇中,曾经的家园已变得荒芜。
只留下这一束书信,寄托着我不定的生活。
每次想起陶渊明,我就感到惭愧,他至少还有三百斤的稻谷。
我虽然身边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能传颂清白声名的人又有几个呢?
对我来说,这些难道不算多吗?为何我还要叹息呢?

注释:

  • 去乡:离开故乡。
  • 三十年:指离开故乡的时间,表明久别的感慨。
  • 风雨荒旧宅:经历风雨,旧宅已荒凉,表达乡情的萧条。
  • 惟存一束书:只剩下几封书信,表示对故乡的思念与寄托。
  • 寄食无定迹:生活漂泊不定,难以安身落脚。
  • 愧渊明:感到愧疚于陶渊明,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诗人。
  • 禾三百:指陶渊明自给自足,种稻三百斤,象征自足与清白。
  • 颀然六男子:指朋友们,形容他们的气度与志向。
  • 粗可传清白:大致能传扬清白的名声。
  • 于吾岂不多:对我而言,这些难道不算多。
  • 何事复叹息:为何还要叹息,表现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因直言不讳而屡遭贬谪,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卓越,尤其以诗词和散文闻名。其作品风格豪放豁达,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彼时他已被贬至黄州,生活困顿。诗中流露出他对故乡的思念、对自给自足生活的羡慕,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 其十五》展现了他对家乡与理想生活的深切思考,情感真挚且富于哲理。开篇即以“去乡三十年”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岁月的流逝使得他与故土的联系愈发淡薄,心中不免生出无限感慨。

诗中提到的“风雨荒旧宅”,不仅描绘了他故乡的荒凉景象,更映射出他自己经历的风雨人生。接着“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通过书信的存在,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寄托,生活的颠沛流离令他倍感无奈。

随后,苏轼以“每用愧渊明”自省,渊明的自给自足与清白生活使他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落差。“颀然六男子”的出现,既是对友人的赞美,也反映出他对志同道合者的珍视。最后,诗的结尾“何事复叹息”更是表达了一种无奈与哲思,既是对现实的接受,也是一种对理想的无声叹息。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博大的胸怀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离开故乡三十年后,家乡已被风雨侵蚀,变得荒凉。
  2. 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仅剩下几封书信,生活漂泊不定,无法安顿。
  3. 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每次想到陶渊明就感到惭愧,他至少可以自给自足。
  4. 颀然六男子,粗可传清白:身边有几位朋友,虽然能传扬清白,但毕竟少之又少。
  5. 于吾岂不多,何事复叹息:对我来说,这样的生活难道不算多吗?为何还要叹息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去乡三十年”与“风雨荒旧宅”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书信比作寄托,象征对故乡的思念和生活的寄托。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结尾,突显内心的矛盾与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无奈,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定位的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乡:象征着归属与温暖,承载着诗人的记忆与情感。
  • 书信:代表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寄托。
  • :象征着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
  • 男子:指代志同道合的朋友,象征着人生的伴侣和精神的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 其十五》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故乡的怀念
    B. 赞美友人
    C. 生活的困境
    D. 以上全部

  2. 诗中提到的“渊明”指的是哪个著名的诗人? A. 李白
    B. 陶渊明
    C. 王维
    D. 杜甫

  3. “何事复叹息”的意思是什么? A. 对生活不满
    B. 认为生活已经很好
    C. 感到无奈与矛盾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D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厌倦。
  • 王维《鹿柴》:描绘自然与隐逸的生活,意境悠远。

诗词对比

  • 苏轼与陶渊明的诗风较为相近,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苏轼更多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与思考,而陶渊明则更为理想化。两者的作品中都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陶渊明全集》
  • 相关学术论文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