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
时间: 2025-01-19 13:29: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
苏轼 〔宋代〕
中山保塞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
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松荒三径思元亮,草合平池忆惠连。
白发归心凭说与,古来谁似两疏贤。
白话文翻译:
中山的保塞边境偏僻荒凉, 而我在这里安静地生活已经快百年了。
回头想想我这人愚笨,竟然分竹子为你做使者,和你谈笑之间用蒲鞭指挥。
在松林荒凉的小径上,常常思念元亮(诸葛亮),
在平静的池塘边,时常想起惠连(王羲之)。
我白发苍苍,心中归乡的念头无从诉说,
古往今来,谁能像两位疏贤一样高洁呢?
注释:
- 保塞:指中山地区,边境偏僻之处。
- 雍容:安静、舒适的样子。
- 迂愚:愚笨、迂回。
- 分竹使:分竹做成的使者,指代为他人传递消息。
- 松荒三径:指的是荒凉的小径,与元亮(诸葛亮)相关,暗示对他智慧的追思。
- 草合平池:指的是宁静的池塘,联想到王羲之的书法和人品。
- 归心:归乡的心情,表达思乡之情。
- 两疏贤:指的是历史上的“疏”二人,象征高洁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作品影响深远而被誉为“诗中之龙”。他在文学创作上以豪放、奔放著称,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种体裁。
创作背景:诗作写于苏轼被贬至中山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在与友人李端叔的交往中,苏轼感慨良多,写下此诗以寄托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了苏轼对身处偏远地区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头两句描绘了中山保塞的边境环境,显示出一种孤独与清幽的氛围,反映了他在艰苦的官场生涯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接下来,诗人以自谦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愚笨,似乎是对自己处境的自嘲。又通过松荒三径和草合平池的意象,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思念与敬仰。诗的最后,白发归心的情愫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表现了人到晚年对归属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语言清丽优美,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苏轼的文人气质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山保塞两穷边:描绘了中山地区的偏远与荒凉。
- 卧治雍容已百年:表达了诗人安于现状的心态,沉静地度过了百年。
- 顾我迂愚分竹使:自谦自己愚笨,选择分竹做使者,暗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与君谈笑用蒲鞭:轻松幽默地表示与友人交流的愉悦。
- 松荒三径思元亮:通过松林小径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思念,元亮即诸葛亮,意指智慧。
- 草合平池忆惠连:在宁静的池边回忆王羲之,表达对书法与人品的尊崇。
- 白发归心凭说与:白发苍苍之际,心中有归乡的情怀,难以启齿。
- 古来谁似两疏贤:感叹历史上无人能及两位疏贤的高洁品德。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分竹使”和“蒲鞭”比喻与友人的关系。
- 对仗:上下两句在结构上对称,增强韵律感。
- 意象:通过松、草、池等自然意象表现心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友谊、思念与归属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德的向往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诗中流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对友谊的珍视,展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与文人风范。
意象分析:
- 松、草、池:自然意象,象征宁静与思考,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故土的眷恋。
- 两疏贤:代表着历史上的高洁品德,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诸葛亮
B. 王羲之
C. 李白
D. 杜甫 -
“白发归心”指的是: A. 对朋友的思念
B. 对故乡的怀念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分竹使”是指什么? A. 竹子做的乐器
B. 竹子做的使者
C. 竹子做的房屋
D. 竹子做的工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汪伦》(李白):表达友谊与思乡之情。
- 《月下独酌》(李白):反映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涉及友谊与人生哲理,但苏轼更为沉郁,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我的反省,而李白则展现出豪放与洒脱的个性。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体现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