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
若逢雨夜如何听,幸得花时莫管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杜鹃叫声的独特感受。诗人认为,尽管笛声和筝声都有哀怨之情,但都比不上这一声声穿透九天的杜鹃鸣叫。如果遇上雨夜,听不到杜鹃的声音,那又该如何呢?幸好,在花开的时节,不必去管那条小溪的声音。
注释:
- 怨笛:指的是带有怨愁的笛声。
- 哀筝:指的是哀伤的筝声。
- 九天虚:指天空的深远,形容声音传得很远。
- 花时:指花盛开的季节。
- 渠:小溪,这里指河流或水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永丰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及画家。他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生动。杨万里在诗中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杜鹃声在中国文学中常被视为哀怨和孤独的象征,而杨万里通过对比,展现出自己对这种声音的独特理解。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诗中用“怨笛”和“哀筝”来比喻其他乐器的哀愁,暗示这些声音虽美,却无法与杜鹃的鸣叫相比。杜鹃的叫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一种穿透心灵的情感共鸣,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
诗中提到“若逢雨夜如何听”,这句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雨夜的意境让人想到忧伤与寂静,仿佛杜鹃的声音在这时显得更加珍贵。最后一句“幸得花时莫管渠”则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惜。在花盛开的时节,诗人不再关注周围的琐事,而是沉浸在对自然的热爱与享受中。这种情感的转变使整首诗在哀伤与欢愉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怨笛哀筝总不如:虽然笛声和筝声都带有忧伤的情感,但他们的哀愁无法与杜鹃的鸣叫相比。
- 一声声彻九天虚:杜鹃的叫声响亮而清晰,如同穿透了天际,回荡在空中。
- 若逢雨夜如何听:如果在雨夜中,这样的声音又该如何聆听呢?
- 幸得花时莫管渠:在花开的季节,诗人不再在意那些小溪的声音,享受眼前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笛声、筝声与杜鹃声,突出杜鹃声的独特与深刻。
- 拟人:赋予杜鹃鸣叫以情感,使其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 象征:杜鹃的叫声象征着深刻的情感与人生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尤其是对孤独与美好瞬间的珍惜。诗人在杜鹃声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瞬间美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 雨夜:象征着忧伤与寂静,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花时:象征着青春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怨笛”和“哀筝”分别指什么?
- A. 其他乐器的声音
- B. 杜鹃的鸣叫
- C. 自然的声音
-
“若逢雨夜如何听”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无所谓
-
诗人为何在花时不管小溪?
- A. 因为小溪很美
- B. 因为他只关注杜鹃的鸣叫
- C. 因为小溪太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杨万里《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受,但杜甫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杨万里则通过对杜鹃声的细腻描写,展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