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国有金汤在,邻修玉帛云。
夷侵由废雅,苗格自敷文。
当宁形宵虑,公车以岁闻。
便当从幕府,入校道山芸。
白话文翻译:
国家有坚固的防御,邻国的和平像玉帛般美好。
外族的侵略导致文雅的风气衰退,民族的风格逐渐显现。
当今时代应当消除夜晚的忧虑,朝廷的公车一年四季都能传达消息。
应该从军政之中,进入学校的道德与文化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汤:指国家的坚固防御,借指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力量。
- 玉帛:比喻邻国的富裕与和谐。
- 夷:外族,指侵略者。
- 废雅:雅正的风气被破坏。
- 苗格:本民族的风格与气质。
- 公车:古代朝廷的公文车马,象征政令的传达。
- 幕府:指军政机构,常指统治者的权力中心。
- 校道:指教育与道德的修养。
- 山芸:象征高尚的理想或文化境界。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金汤”与“玉帛”,可以追溯到古代国家的防御与外交关系;而“夷侵”则与历史上多次外族入侵的事件相关。
- “公车”常用于传达重要的政令,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子雄,号涌泉,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古风,其作品多反映政治时事与个人情感,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其时国家面临外族侵扰,社会动荡不安。作者以诗歌形式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国与邻、夷族与本土文化,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强盛与文化复兴的期望。开篇“国有金汤在,邻修玉帛云”便以雄浑的气势引入,表达了对国家安全与邻国和平的渴望。接下来的“夷侵由废雅,苗格自敷文”,则指向外敌入侵对文雅风气的破坏,反映出诗人对文化的忧虑与反思。
中间的“当宁形宵虑,公车以岁闻”进一步强调了国家治理与信息传递在维持社会安定中的重要性。最后两句“便当从幕府,入校道山芸”则提出了作者的理想:希望能够从军政之中转向教育与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文化的繁荣。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李曾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国有金汤在:国家有坚固的防御。
- 邻修玉帛云:邻国富裕和谐,像玉帛一样美好。
- 夷侵由废雅:外族侵略导致文雅风气衰退。
- 苗格自敷文:本民族的风格逐渐显现,暗示文化自信。
- 当宁形宵虑:应当消除夜晚的忧虑,强调安宁的重要性。
- 公车以岁闻:朝廷的公文车四季传达消息,象征信息的畅通。
- 便当从幕府:应当从军政之中着眼。
- 入校道山芸:进入教育与道德的修养中,追求高尚的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汤”与“玉帛”,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金汤”比喻国家的军事力量,用“玉帛”比喻邻国的富裕。
- 象征:朝廷的“公车”象征着政令的传达与治理的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全、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展现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汤:象征国家的强大与安全。
- 玉帛:象征和平与富裕。
- 夷:外族入侵的代表。
- 苗格: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坚守。
- 公车:象征政令的传达与国家治理。
- 山芸:象征高尚的文化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金汤”在诗中指代什么?
A. 文化
B. 国家防御
C. 外族侵略 -
诗中提到的“邻修玉帛云”意指:
A. 邻国富裕和谐
B. 邻国动荡不安
C. 外敌入侵 -
“公车以岁闻”表达了什么?
A. 信息的畅通
B. 军事的强大
C. 文化的衰退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国家动乱与文化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个人志向。
诗词对比:
- 李曾伯的这首诗与杜甫的《兵车行》在主题上都关注国家与民生,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均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曾伯生平及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