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宜兴山房十首 其二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斋罢鸡声转午天,
地虚人寂境萧然。
两三衲子自来去,
时取茶芽煮涧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午后场景。斋戒结束后,听见鸡鸣声,此时已是午天。大地空旷,周围人迹罕至,环境显得格外寂静。两三位僧侣自顾自地来往,偶尔会采摘茶芽,用涧水煮茶。
注释
- 斋罢:斋戒结束。
- 鸡声:鸡鸣声,暗示时间。
- 午天:指中午时分。
- 地虚:大地显得空旷。
- 人寂:人少,环境宁静。
- 境萧然:环境显得冷清、萧条。
- 衲子:僧侣,指和尚。
- 自来去:自顾自地来去,没有目的。
- 茶芽:茶树的新芽,常用于泡茶。
- 煮涧泉:用山涧的泉水煮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诗作见长,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作品多反映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隐居于宜兴山房时,正值午后的宁静时刻,反映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茶文化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场景和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清幽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斋罢鸡声转午天”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有序的午后,斋戒结束后,鸡鸣声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接下来的“地虚人寂境萧然”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空旷与寂静,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两三衲子自来去”,写出了僧侣的随意与自在,他们并不急于追求什么,而是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最后一句“时取茶芽煮涧泉”,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茶与泉水的结合象征着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整首诗通过极简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仿佛让人置身于山间,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李曾伯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传达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使得这首诗在简约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斋罢鸡声转午天:斋戒结束后,鸡鸣声响起,天已经到达中午。
- 地虚人寂境萧然:大地显得空旷,人迹罕至,环境显得冷清而荒凉。
- 两三衲子自来去:两三位僧侣自顾自地来去,没有固定的目的。
- 时取茶芽煮涧泉:他们偶尔采摘茶芽,用山涧的泉水来煮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幽的画卷。
- 对仗:如“鸡声转午天”和“地虚人寂境萧然”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规律。
- 衲子:象征清静和脱俗的生活态度。
- 茶芽:象征自然的恩赐和生活的简单乐趣。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理想中的和谐生活景象,强调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衲子”指的是谁? a. 农民
b. 僧侣
c. 学者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鸡鸣
b. 茶芽
c. 山泉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a. 描写繁忙的城市
b. 描写宁静的山间生活
c. 描写战争的场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李曾伯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作品相似,都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李曾伯更注重于对茶文化的表现,而陶渊明则更关注于田园的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李曾伯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
- 《茶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