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引》
时间: 2025-01-01 12:3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波引》 作者:姜夔 〔宋代〕
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胜友二三,极意吟尝。
朅来湘浦,岁晚凄然,
步绕园梅,摛笔以赋冷云迷浦。
倩谁唤玉妃起舞。
岁华如许。
野梅弄眉妩。
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
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渺何处。
新诗漫与。
好风景长是暗度。
故人知否。
抱幽恨难语。
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
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
白话文翻译
在大别山幽静的地方,心中每天都在想着这里的景致。与几位要好的朋友,尽情吟咏畅谈。最近来到湘江边,岁末的时节令人感到凄凉,徘徊在园中的梅花旁,提笔赋诗,描绘那迷雾中的孤舟。谁来唤起玉妃起舞呢?时光匆匆流逝。野梅花轻轻挑动着眉梢。鞋底踩在青苔上,渐渐地来去寻花。随秋雁南飞,遥望江国何处。写的新诗也随意而发。美丽的风景总是暗自流逝。老朋友可曾知道?心中抱有难以言表的幽怨。何时能同舟共济,别辜负了那沧浪中的烟雨。况且在清冷的夜晚,猿啼声声,令人心生怨苦。
注释
- 幽处:指幽静的地方。
- 胜友:指优秀的朋友。
- 湘浦:指湘江的岸边。
- 倩:请、请求。
- 玉妃:指古代传说中的美丽女子,象征美好的事物。
- 屐齿:木屐的鞋底。
- 苍藓:青苔。
- 沧浪:指江河,常用来形容自然风光。
典故解析
“玉妃”指的是汉代王嫱,因其美丽而被称为玉妃。诗中通过她暗指美好而遥不可及的事物,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宋代著名词人,擅长词作,风格清丽婉约,情感细腻。他的词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国破家亡,姜夔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鉴赏
《清波引》是姜夔的一首经典词作,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湘江边的感受。开头几句中,作者通过“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表达了对这片幽静之地的思念,显示出他心中对故乡的深情。接着提到“胜友二三”,表现了与友人吟咏的乐趣,然而随着“岁晚凄然”的出现,诗人内心的忧愁逐渐浮现,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倩谁唤玉妃起舞”一句,诗人借古代美人之舞,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时也隐喻了现实中美好事物的难以寻觅。接下来的描写中,野梅和青苔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清幽气息,让人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尤其是“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一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整首词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表达了对大别山幽静之地的思念。
- 胜友二三,极意吟尝:与几位优秀的朋友聚在一起吟咏,享受生活的乐趣。
- 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最近来到湘江边,年末的时节让人感到凄凉。
- 步绕园梅,摛笔以赋冷云迷浦:在梅花旁徘徊,提笔写下诗句,描绘那迷雾中的景象。
- 倩谁唤玉妃起舞:希望有人能唤起美好事物的出现。
- 岁华如许:时间如同流水一般,匆匆而逝。
- 野梅弄眉妩:野梅轻轻挑动着眉梢,美丽而妩媚。
- 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鞋底在青苔上留下印记,反复来去寻花。
- 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渺何处:随着秋雁南飞,遥望江国的渺茫。
- 新诗漫与:随意写下新诗。
- 好风景长是暗度:美丽的风景总是暗自流逝。
- 故人知否:老朋友是否知道我此时的心情?
- 抱幽恨难语:心中有难以言表的幽怨。
- 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希望何时能同舟共济,不辜负美好的时光。
- 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尤其在清冷的夜晚,猿啼声声,令人感到深深的怨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岁华如许”,将时间比作流水,形象生动。
- 拟人:如“野梅弄眉妩”,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与动作。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别山:象征着幽静与思念。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美好。
- 秋雁: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 沧浪:象征着自然之美与生活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妃”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朋友
- C. 时间
-
诗人对湘江的感受是:
- A. 开心
- B. 凄凉
- C. 无所谓
-
诗中“屐齿印苍藓”表现了什么?
- A. 春天的气息
- B. 生命的流逝
- C. 寻花的过程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姜夔与李清照: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都细腻,姜夔关注自然与内心的情感,李清照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与遭遇。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姜夔的清新脱俗与李清照的婉约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