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 其十二》

时间: 2025-01-17 08:34:21

钩窗不忍见南山,下有三雏骨未寒。

惆怅古今同此味,二陵风雨晋师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钩窗不忍见南山,下有三雏骨未寒。惆怅古今同此味,二陵风雨晋师还。

白话文翻译

在窗前看不到南山的景色,山下埋藏着三只幼雏的尸骨还没有凉透。感到惆怅的是,这种哀伤在古今之间都是一样的,二陵在风雨中,晋国的士兵归来时也如此。

注释

  • 钩窗:指窗户的形状,钩窗形状如钩,象征一种封闭的状态。
  • 南山:通常指自然景观,这里可能隐喻一种理想或归属感。
  • 三雏骨:指的是三只幼鸟的尸骨,象征着无辜和失去,或许暗指生命的脆弱。
  • 惆怅:感到忧伤或失落。
  • 二陵:指的是古代晋国的两个皇陵,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哀伤。
  • 风雨:象征着世事变迁与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和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是姜夔在湖边隐居期间的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这首诗特别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生命脆弱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哀伤与哲思,姜夔通过窗外的自然景象引发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开头的“钩窗不忍见南山”,让人感受到一种隔绝和无奈,似乎在描绘一种封闭的心情和对外界美好的向往。接下来提到“三雏骨未寒”,则突显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令人心生怜惜,暗示着无辜生命的逝去,象征着对往事的怀念与惋惜。

“惆怅古今同此味”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古今的相似命运让人感到无奈与共鸣。最后提到“二陵风雨晋师还”,不仅指代历史事件,也象征着风雨飘摇的命运,晋国的士兵在经历风雨后归来,似乎在暗示着人们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结合个人情感与历史回忆,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姜夔在诗词创作中追求的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钩窗不忍见南山:窗外的景象无法直视,暗示内心的痛苦。
  2. 下有三雏骨未寒:提到埋藏的幼鸟尸骨,象征着无辜的失去。
  3. 惆怅古今同此味:对比古今,感叹相似的哀伤。
  4. 二陵风雨晋师还:历史的回顾,士兵的归来与风雨中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窗外的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如“钩窗”隐喻心境的封闭。
  • 对仗:句子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回忆,探讨生命的脆弱和历史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惆怅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山:象征理想与归属。
  • 三雏骨:无辜生命的象征,传达对生命的珍视。
  • 二陵:历史的沉淀与哀伤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山”象征什么?

    • A. 理想与归属
    • B. 现实与困境
    • C. 生命与死亡
  2. “三雏骨未寒”中的“雏”指的是什么?

    • A. 幼鸟
    • B. 幼兽
    • C. 幼童
  3. 诗中“惆怅古今同此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姜夔与杜甫的作品,两位诗人都通过历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历史的思考。但姜夔更侧重于自然与内心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强调社会现状与人道关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姜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