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时间: 2025-01-06 09:37:45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 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白话文翻译:

在犬吠和水声的交织中,桃花上沾满了露珠。
这露珠浓得像雨水,在树木茂密的地方偶尔能见到鹿,
而在正午的溪水旁却听不到钟声。
野生的竹子间透出青色的雾霭,飞流的泉水挂在碧绿的山峰上。
无人知道他去向何处,我只能忧愁地倚靠在两三棵松树上。


注释:

  • 犬吠:狗叫声。
  • 桃花:象征春天和美好事物。
  • 露浓:露水丰盈,也有说作“雨浓”,意指湿润的天气。
  • 见鹿:在树木深处能见到鹿的身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生机。
  • 溪午不闻钟:在溪水旁的正午时分听不到钟声,描绘出一种冷清和孤寂的氛围。
  • 青霭:青色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飞泉:形容泉水从高处飞流而下的壮观景象。
  • 愁倚:因无人知晓去向而感到忧愁,倚靠在松树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出色的诗才,被尊称为“诗仙”。他的一生充满了浪迹天涯、追求自由的经历,其作品多以豪放、奔放著称。

创作背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创作于李白游历天山时,表达了他对道士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道教文化在唐代盛行,李白对此情有独钟,渴望与道士交流,寻求心灵的寄托,但终未能如愿。


诗歌鉴赏: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内心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中开头以“犬吠水声”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生动的环境中,水声与犬吠构成了宁静的背景。接着,桃花沾着露水,春意盎然,画面温润而美丽。李白巧妙地利用“树深时见鹿”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灵动,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随着诗意的深入,李白通过“溪午不闻钟”的描写,将孤独感进一步提升,显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在这宁静的自然环境中,钟声的缺失,象征着人与社会的隔绝,诗人似乎在质问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李白的孤独与失落跃然纸上。倚靠在松树上的他,正是对道士的追寻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然而终究未能相遇,反映出人生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白特有的豪放与敏感,兼具了哲理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犬吠水声中:描绘一种静谧的乡村气氛,水声清脆,犬吠悠扬。
  2. 桃花带露浓:桃花沾满露水,象征春天与生命的活力。
  3. 树深时见鹿:在深林中偶尔能见到鹿,传递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的意境。
  4. 溪午不闻钟:正午时分溪边没有钟声,体现了孤独和宁静。
  5. 野竹分青霭:竹林间透出青雾,营造出朦胧的美感。
  6. 飞泉挂碧峰:形象描绘泉水从高处飞流而下,增添了山水的壮丽。
  7. 无人知所去:表达了对道士去向的无奈与失落。
  8. 愁倚两三松:最终回到孤独的状态,倚靠在松树上,流露出深深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和露水比作春天的生机。
  • 拟人:描述自然景象时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如“无人知所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的美感,如“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李白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孤独命运的感慨,体现了他对道教思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犬吠:象征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 桃花:象征美好与生机。
  • 鹿:寓意自然的灵动与宁静。
  • 钟声:象征世俗的喧嚣与无常。
  • 青霭:象征梦幻与幽静。
  • 飞泉: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力量。
  • 松树:象征坚韧与孤独。

文化内涵:

诗中的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富有哲理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人知所去”的意思是: A) 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B) 无人知道他要回来
    C) 无人知道他在做什么
    D) 无人知道他是谁

  2.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不包括: A) 桃花
    B) 鹿
    C) 钟声
    D) 云彩

  3. “愁倚两三松”表达了诗人的: A) 快乐
    B) 孤独
    C) 生气
    D) 安宁

答案:

  1. A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展现了思乡情怀。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自然与人的情感交融。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 vs.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两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上都很出色,但杜甫的《登高》更侧重于人生的感慨与忧愁,而李白的这首诗则融合了对道教的向往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传》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