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

时间: 2025-01-17 10:12:25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哀悼,安邑曾收结实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
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
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
千株可等侯千哀悼,安邑曾收结实功。

白话文翻译:

花香飘落在衣巾上,盛开的花儿低垂在清澈的溪水旁,不再流连冬天。
花儿容易开放,也容易凋落,催促着结果的到来,谁去采摘,谁又害怕见到红色的果实呢?
种植的果树遍布北方的万千林木,诗歌在八月传唱,听见西风的吹拂。
千株果树可以等候千种悲伤和哀悼,安邑曾经收获过丰硕的果实。

注释:

  • 香落:花香飘落的意思。
  • 靡靡:形容轻柔的样子。
  • 碧涧:清澈的溪涧。
  • 催成子:催促果实的成熟。
  • 见红:指果实成熟,显出红色。
  • 万林:形容树木众多。
  • 安邑:古地名,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枣花》写于董嗣杲对枣树花开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感慨,反映了农耕社会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对丰收的期盼。

诗歌鉴赏:

《枣花》通过对枣树花开花落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循环与生命的脆弱。首联通过“香落衣巾”与“花垂碧涧”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恬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花海之间,感受到春日的宁静与芳香。然而,紧接着“易开易落催成子”,则引入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花儿虽美,但终究难逃凋零之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谁采谁收怕见红”更是引发对丰收与失落的思考,诗人在这里似乎在问,是否有人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去面对生长与收获的双重压力。最后两句则回归到对丰收的期待,提及“安邑”的历史,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寄托,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整首诗在描写枣花的同时,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时间流逝及自然规律的深思,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香落衣巾靡靡中:花香飘落在衣巾上,表达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2. 花垂碧涧不流冬:花儿低垂在清澈的溪水旁,暗示春天的来临。
  3. 易开易落催成子:花开花落的快速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4. 谁采谁收怕见红:反映了对收获的恐惧与责任。
  5. 种有万林绵北地:描述北方广阔的果树种植。
  6. 诗传八月剥西风:八月的丰收与西风的呼啸,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7. 千株可等侯千哀悼:表达对生命的感慨与对收获的期待。
  8. 安邑曾收结实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积累,表现出希望与荣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香与衣巾相联系,增强了感官的体验。
  • 拟人:花低垂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丰收的期待,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枣花:象征着生命的繁荣与希望。
  • 碧涧:代表着清澈与纯净。
  • 红果:象征着丰收与成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安邑”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西省
    • B. 河南省
    • C. 江苏省
    • D. 浙江省
  2. “易开易落催成子”中“催成子”指的是什么?
    • A. 花瓣
    • B. 果实
    • C. 种子
    • D. 花蕾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C. 对历史的追忆
    • D. 对爱情的思考

答案:

  1. A. 山西省
  2. B. 果实
  3. B. 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枣花》都反映了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更多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悲愤,而《枣花》则更侧重于自然的生长与生命的哲理。两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