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三 鲁仲连陂怀古题壁》

时间: 2025-01-01 15:40:03

少慕鲁连高节,居然仿傥权奇。

邯郸指顾解秦围。

一笑千金脱屣。

千古清风兰雪,一竿烟水荒陂,我来髣髴见云旗。

独立长留天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慕鲁连高节,居然仿傥权奇。
邯郸指顾解秦围,一笑千金脱屣。
千古清风兰雪,一竿烟水荒陂,
我来髣髴见云旗。独立长留天地。

白话文翻译:

我少年时仰慕鲁仲连的高洁品德,居然像他一样模仿权臣的奇特风采。
在邯郸一指一顾间就能解开秦国的围困,一笑间的千金价值如同脱掉鞋子那么轻松。
千古以来的清风和兰花雪白的景象,独自一根竹竿在烟水弥漫的荒陂上,
我来到这里仿佛看见那飘动的云旗,长久地独立在天地之间。

注释:

  • 鲁仲连: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以高洁的品德著称。
  • 权奇:指权臣的奇特风采,可能指权谋之术或权势地位。
  • 邯郸:古代地名,指邯郸城,典故出自《史记》,讲述赵武陵王如何借助鲁仲连的力量解围。
  • 千金脱屣:形容极其轻松的脱掉鞋子的动作,意指其价值巨大。
  • 兰雪:象征着高洁和清白的品德。
  • 烟水荒陂:描绘出一种朦胧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
  • 云旗:可能隐喻着高远的理想或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士禛(1640-1715),字季思,号洵斋,清代诗人、书法家。他生于明末,经历了清初的动荡,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风格清丽而沉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凭借对历史人物的追慕,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同时也对权谋与权力的思考,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 其三》通过对历史人物鲁仲连的追慕,展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对权谋的批判。诗中提到的“少慕鲁连高节”,不仅表达了对鲁仲连的崇敬,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鲁仲连以高洁著称,象征着理想与道德的追求,而“居然仿傥权奇”则表现出诗人对当权者的讽刺和对权力游戏的无奈。

接下来,诗中提到“邯郸指顾解秦围”,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暗示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在面对强敌时,鲁仲连的果决与聪慧让人钦佩。“一笑千金脱屣”则是对这一智慧的赞美,形象地表达了轻松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的意象“千古清风兰雪”,描绘出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观,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追求。结合“独立长留天地”,进一步强调了高洁人格的永恒价值。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的结合,构筑了一个高洁品德与权谋之间的对立,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慕鲁连高节:表达了年轻时对鲁仲连的崇拜,突出其品格的高尚。
  2. 居然仿傥权奇:对权势的羡慕,暗示对现实的不满。
  3. 邯郸指顾解秦围:引用历史典故,展现智慧的重要性。
  4. 一笑千金脱屣:强调轻松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千古清风兰雪:象征高洁的品德与自然的美好。
  6. 一竿烟水荒陂:描绘孤独的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宁静。
  7. 我来髣髴见云旗:寓意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8. 独立长留天地:强调高洁人格的永恒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古清风兰雪”,将品德与自然景象相联系,增强表现力。
  • 对仗:如“独立长留天地”,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云旗象征着理想与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对权谋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诗人通过对鲁仲连的崇敬,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出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鲁仲连:象征高洁品德。
  • 权奇:代表权谋与策略。
  • 邯郸:历史背景的主要象征。
  • 千古清风兰雪:象征高洁与清白。
  • 烟水荒陂:描绘孤独的自然情境。
  • 云旗:象征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鲁仲连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 A. 汉朝
    • B. 战国
    • C. 唐朝
  2. “千金脱屣”意思是:

    • A. 价值连城
    • B. 轻松解决
    • C. 难以实现
  3. 诗中的“云旗”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理想
    • C.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登高》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西江月 其三》均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过去的感怀,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悲壮,而后者则强调人格的高洁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王士禛诗文集》
  • 《清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