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蒙夏蒙夫》

时间: 2025-01-01 16:00:05

百家六艺日披吟,问学渊源已造深。

旧直蓬山无俗梦,今官槐市有清阴。

公馀绿绮乘閒抚,客退黄庭每自临。

官冷定知尘满甑,谁人裹饭慰愁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近蒙夏蒙夫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百家六艺日披吟,问学渊源已造深。
旧直蓬山无俗梦,今官槐市有清阴。
公馀绿绮乘閒抚,客退黄庭每自临。
官冷定知尘满甑,谁人裹饭慰愁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学习和生活的感悟。作者提到自己每天都在吟诵百家经典和六艺(指的是古代的六种学问),对学问的渊源有了深入的理解。昔日的蓬山(隐士的理想生活地)没有世俗的梦幻,现在的官场(槐市)则有着清幽的环境。闲暇时,作者喜欢弹奏绿绮(古琴),而当朋友离去后,常常自我沉浸于黄庭(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象征高雅的境界)。在官场上,虽然环境冷清,却能体会到生活的琐屑与烦恼,谁能为我包裹饭食,以安抚我心中的忧愁呢?

注释:

  • 百家六艺: 指古代儒家经典和六种学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 蓬山: 传说中的隐士生活理想地,象征清静无为的生活。
  • 槐市: 指官场或繁华市集,象征世俗生活。
  • 绿绮: 古琴的名字,代表高雅和音乐的艺术。
  • 黄庭: 指黄庭坚,著名书法家,象征高雅的艺术修养。
  • 尘满甑: 形容生活琐事繁多,心中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善于表现个人的情感与思考,其作品常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对学习与生活的反思期,反映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中透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又对现实的无奈与烦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沉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开头两句通过对“百家六艺”的吟诵,表现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接下来的对比,呈现出诗人对昔日隐士生活的怀念,与现今官场生活的清幽对照,反映出他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公馀绿绮乘閒抚,客退黄庭每自临”两句,展现了诗人闲暇时的生活状态,既有弹奏古琴的闲适,也有品味书法的雅趣,体现了其高雅的修养和独立的精神。而最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官场生活的冷清中,感受到生活的琐碎与无奈,表达了对心灵慰藉的渴望。

整首诗在形式上注重对仗,音韵和谐,情感层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文化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家六艺日披吟:每天吟诵经典,表明对知识的追求。
  2. 问学渊源已造深:对学问的探索已达到深厚的境界。
  3. 旧直蓬山无俗梦:理想的隐士生活没有世俗的梦幻。
  4. 今官槐市有清阴:如今的官场环境虽清幽,但仍是世俗。
  5. 公馀绿绮乘閒抚:闲暇时弹琴,表现高雅情趣。
  6. 客退黄庭每自临:朋友离去后,常常沉迷于书法艺术。
  7. 官冷定知尘满甑:在官场的冷清中感受到生活的琐碎。
  8. 谁人裹饭慰愁霖:渴望有人来安慰内心的忧愁。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句式对仗,增强了朗朗上口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蓬山”、“槐市”等意象对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
  • 拟人:情感赋予物象,使得诗歌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又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烦恼,揭示了文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批判,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山:隐士生活的理想,象征清净与自由。
  • 槐市:官场或市集,象征繁华与世俗。
  • 绿绮:古琴,代表高雅的艺术追求。
  • 黄庭:书法的象征,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
  • 尘满甑:生活琐事的象征,体现现实的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百家六艺”指的是哪些学问? A. 诗、书、画
    B. 礼、乐、射、御、书、数
    C. 医、理、工、农

  2. “蓬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繁华的城市
    B. 理想的隐士生活
    C. 官场的冷清

  3. 诗中提到的“绿绮”代表什么? A. 一种清茶
    B. 古琴
    C. 一种诗歌形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饮酒》陶渊明:探讨隐逸生活的诗歌,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比较葛胜仲的《近蒙夏蒙夫》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强调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而葛胜仲则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