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饭僧荐考妣元述示诗次其韵》

时间: 2025-01-02 10:53:04

负郭檐楹古道场,山形连接楚人黄。

千寻宝刹留幡影,万里沧波对练光。

问膳香兰无复日,沾襟青血自成行。

才收英器还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负郭檐楹古道场,山形连接楚人黄。
千寻宝刹留幡影,万里沧波对练光。
问膳香兰无复日,沾襟青血自成行。
才收英器还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

白话文翻译:

背靠着古老的道场,山形如同连接着楚地的黄河。
千寻的宝塔留下了幡影,万里波涛映照着练光。
问起膳食香兰已经不再,沾满衣襟的青血自成行。
刚刚收起英器还在途中,三昧高僧对我忙碌的样子微笑。

注释:

  • 负郭:背靠城郭,这里指道场背靠的环境。
  • 檐楹:屋檐和柱子,古道场的建筑。
  • 古道场:古老的寺庙或道场。
  • 楚人黄:指黄河,楚地的文化背景。
  • 千寻:指高耸的宝塔。
  • 宝刹:珍贵的寺庙。
  • 幡影:寺庙中飘扬的幡旗的影子。
  • 沧波:指大海或大河的波涛。
  • 练光:指练习的光辉,象征着修行的光芒。
  • 膳香兰:指美味的膳食。
  • 青血:比喻情感的流露或牺牲。
  • 英器:指英勇的器物或人才。
  • 三昧:指一种深沉的修行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风格多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融入,常以自然景物和宗教意象结合,表达内心的追求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道场,可能是在追悼或纪念已故亲人时写就,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生死、佛教信仰与人生感悟之间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道场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观与宗教意象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佛教哲理的理解。首句“负郭檐楹古道场”,描绘了道场的静谧与古老,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接着的“山形连接楚人黄”将视野从道场延展到更广阔的自然,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诗中的“千寻宝刹留幡影,万里沧波对练光”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展现了寺庙的神圣与自然的广阔,进一步强调了修行与思索的重要性。尤其“练光”一词,寓意着修行者在追求真理与内心光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努力。

“问膳香兰无复日”一句,体现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失落,而“沾襟青血自成行”则暗示着不易的修行之路,诗人似乎在思考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两句“才收英器还遵路,三昧高僧笑我忙”,表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尊重与对自我忙碌的反思,暗示着在追求内心平静之前,世俗的忙碌依然是难以避免的。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命、信仰和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兼具了自然与人文的意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负郭檐楹古道场:道场的古老与历史感,表明了修行的场所。
  2. 山形连接楚人黄:自然山水与文化的结合,彰显地域特色。
  3. 千寻宝刹留幡影:宝塔的高耸,象征着信仰的庄严与不朽。
  4. 万里沧波对练光:自然的浩瀚与修行的光辉相映成趣。
  5. 问膳香兰无复日:对美好过去的追忆,暗示失去。
  6. 沾襟青血自成行:修行路上的艰辛与牺牲。
  7. 才收英器还遵路:强调诗人在修行与世俗间的挣扎。
  8. 三昧高僧笑我忙:对高僧的尊敬,反思自我的忙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寻宝刹”和“万里沧波”,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青血”形象地表现情感的流露。
  • 象征:宝塔与幡影象征着信仰的存在与内心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古道场的描写与对自然景观的咏叹,展现了对生命、信仰与内心平静的深刻思考,渗透着对人生的感慨与对修行的执著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场:象征修行与内心的归属。
  • 宝刹:代表着信仰的力量与永恒。
  • 幡影:象征着灵性的引导。
  • 沧波:象征着大自然的浩瀚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千寻宝刹留幡影”中的“宝刹”指的是什么?

    • A. 高楼
    • B. 寺庙
    • C. 河流
    • D. 山峰
  3. 诗中“问膳香兰无复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失落
    • C. 愤怒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葛胜仲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与内心的探索,而后者则以壮丽的景色激发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