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
时间: 2025-01-04 07:5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
风雨过中秋,愁对画帘银烛。
那更气迟节晚,负重阳金菊。
月期花信尚参差,功名更难卜。
何事四时俱好,一杯一曲。
白话文翻译:
中秋节过后,风雨悄然降临,我愁苦地面对着画帘和银烛。更何况时节已深,重阳的菊花也未盛开。月亮的圆缺和花信的时节依旧参差不齐,功名的前程更是难以预测。为何四季的美好总是难以相聚,只有一杯酒、一曲歌相伴。
注释:
- 风雨过中秋: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承接了风雨的天气,表现了节日的阴郁。
- 愁对画帘银烛:愁苦地面对着装饰的帘子和闪烁的烛光,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气迟节晚:节气已经偏晚,似乎春秋交替无情。
- 负重阳金菊:重阳节(农历九月九)象征着菊花的盛开,然而此时却未见菊花的盛景。
- 月期花信尚参差:月亮的盈亏和花开的时节仍然不一致。
- 功名更难卜:追求功名的前程变得更加不可捉摸。
- 何事四时俱好:为何四季的美好总是难以相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年-1110年),字叔明,号山人,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以其文词清丽、意境深远而著称。他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因天气和节日的影响而感到忧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好事近》是一首充满了抒情意味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中秋和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节日美好与现实孤独之间矛盾的感受。开篇“风雨过中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阴郁的氛围,暗示节日的孤独与失落。接着,诗人以“愁对画帘银烛”展示了内心的惆怅,象征着节日的温暖与人情的缺失。
“那更气迟节晚,负重阳金菊”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对节日延迟的无奈与对菊花盛开的期待。月亮与花信的“参差”暗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而“功名更难卜”则是对人生命运的无常感叹,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力感。
最后一句“何事四时俱好,一杯一曲”更是将全诗情感升华,虽然无法享受四季的美好,但一杯酒、一曲歌的陪伴给予了诗人片刻的安慰。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景物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雨过中秋:描绘了一个不太美好的中秋节,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孤独。
- 愁对画帘银烛:表达了诗人面对节日装饰却心情沉重的状态。
- 那更气迟节晚:感叹时节的推移与节日的沉闷。
- 负重阳金菊:暗指重阳节的到来却未见菊花盛开,表现失望。
- 月期花信尚参差:象征着自然界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序。
- 功名更难卜:对未来的迷茫,功名难以预测。
- 何事四时俱好,一杯一曲: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尽管现实充满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雨过中秋,愁对画帘银烛”,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节日的阴霾与内心的惆怅相结合,传达深层情感。
- 象征:月亮、菊花等象征着时光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中秋与重阳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孤独与对美好的渴望,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主题围绕着节日的失落与个人情感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但在此却是孤独的代名词。
- 重阳:寓意长寿与吉祥,但因未见菊花而显得失落。
- 月亮:象征变化与无常,反映了人生的起伏。
- 菊花:代表高洁与坚韧,但在此处却未能如愿盛开,暗示期望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个节日分别是哪个?
- A. 春节与元宵
- B. 中秋与重阳
- C. 端午与中秋
-
诗人面临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兴奋
- B. 失落与孤独
- C. 喜悦
-
“功名更难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未来的迷惘
-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静夜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围绕中秋的主题,但更强调对团圆的渴望与对月的赞美,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 李白《静夜思》:与晁补之的作品有相似的思乡情感,但李白在孤独中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