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李廌 〔宋代〕
落梅呜咽。暗淡城头月。吹满江天惊梦蝶。唤起画楼伤别。帘风轻触银钩。梧桐玉露新秋。底事琐窗深夜,素娥常伴人愁。
白话文翻译:
梅花飘落,声音如哭泣般悲切。城头的月亮显得暗淡无光。风将梅花吹满江天,惊醒了梦中的蝴蝶。这情景唤起了画楼中人的伤别之情。帘外的风轻轻触碰着银钩。梧桐树上,玉露预示着新秋的到来。为何在琐窗深处的深夜,素娥(月亮)总是陪伴着人们的忧愁。
注释:
- 落梅呜咽:形容梅花落下的声音像哭泣一样。
- 暗淡城头月:城头的月亮显得暗淡,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郁。
- 吹满江天惊梦蝶:风将梅花吹得到处都是,惊醒了梦中的蝴蝶,比喻诗人被外界的变化所惊扰。
- 唤起画楼伤别:这情景唤起了画楼中人的伤别之情,可能指诗人自己或他人。
- 帘风轻触银钩:帘外的风轻轻触碰着银钩,形容风的轻柔和细腻。
- 梧桐玉露新秋:梧桐树上,玉露预示着新秋的到来,象征季节的更替。
- 底事琐窗深夜:为何在琐窗深处的深夜,底事即为何事。
- 素娥常伴人愁:素娥指月亮,常伴人愁意味着月亮总是陪伴着人们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垂,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清平乐》可能是在某个秋夜,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内心的忧愁时所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受到秋夜的寂静和梅花的飘落,引发了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离别的伤感时创作的。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落下的声音、城头暗淡的月亮、风中的蝴蝶、画楼中的伤别之情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优美的氛围。诗中的“落梅呜咽”和“暗淡城头月”等词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音乐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梅花的哭泣和感受到月光的冷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忧愁,使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梅呜咽”:以拟人的手法形容梅花落下的声音像哭泣一样,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凋零的哀伤。
- “暗淡城头月”:城头的月亮显得暗淡,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孤独。
- “吹满江天惊梦蝶”:风将梅花吹得到处都是,惊醒了梦中的蝴蝶,比喻诗人被外界的变化所惊扰。
- “唤起画楼伤别”:这情景唤起了画楼中人的伤别之情,可能指诗人自己或他人。
- “帘风轻触银钩”:帘外的风轻轻触碰着银钩,形容风的轻柔和细腻。
- “梧桐玉露新秋”:梧桐树上,玉露预示着新秋的到来,象征季节的更替。
- “底事琐窗深夜”:为何在琐窗深处的深夜,底事即为何事。
- “素娥常伴人愁”:素娥指月亮,常伴人愁意味着月亮总是陪伴着人们的忧愁。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落梅呜咽”,将梅花落下的声音拟人化为哭泣。
- 比喻:如“暗淡城头月”,将月亮的暗淡比喻为诗人内心的忧郁。
- 对仗:如“吹满江天惊梦蝶,唤起画楼伤别”,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季节变迁和离别的伤感,以及内心的孤独和忧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梅:象征着凋零和哀伤。
- 城头月:象征着孤独和忧郁。
- 梦蝶:象征着梦境和变化。
- 画楼:象征着美好的回忆和伤别之情。
- 银钩:象征着细腻和精致。
- 梧桐: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
- 素娥:象征着月亮和永恒的忧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落梅呜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
“暗淡城头月”中的“暗淡”可能象征着什么? A. 诗人内心的忧郁 B. 月亮的美丽 C. 季节的更替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A
-
诗中的“素娥”指的是什么? A. 梅花 B. 月亮 C. 蝴蝶 D. 梧桐 答案:B
-
“吹满江天惊梦蝶”中的“梦蝶”象征着什么? A. 梦境 B. 变化 C. 忧愁 D. 孤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离别的伤感。
- 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诗词对比:
- 李廌的《清平乐》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离别的伤感,但李廌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全面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