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椹涧马铺壁间有黄元明诗因次其韵》

时间: 2024-12-31 00:04:06

武当在何许,漠漠西南天。

雷电正多事,道途如去年。

参差挥麈约,妨废把书眠。

破我征鞍恨,清诗犹灿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当在何许,漠漠西南天。
雷电正多事,道途如去年。
参差挥麈约,妨废把书眠。
破我征鞍恨,清诗犹灿然。

白话文翻译

武当山在什么地方呢?只见那朦胧的西南天空。
雷电交加,正是多事之秋,道路的情况与去年一样。
参差的松树间,挥动着我的羽扇,妨碍了我读书的安宁。
破碎了我出行的鞍具的怨恨,清丽的诗篇依旧闪耀如初。

注释

  • 武当:指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是道教圣地。
  • 漠漠:形容景象模糊、遥远。
  • 雷电正多事:指天气不佳、多雷雨。
  • 道途:旅途、道路。
  • 参差:形容松树生长不齐,参差不齐。
  • 挥麈约:指用羽扇轻轻扇动。
  • 妨废:妨碍、打扰。
  • 把书眠:意指读书的宁静被打扰。
  • 破我征鞍恨:表示对旅途艰辛的怨恨。
  • 清诗犹灿然:指诗歌的美好仍然闪耀。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武当,是道教重要的圣地,与道教文化、修身养性密切相关。作者通过对武当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旅途艰辛与内心的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邹浩,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旅途中,表现了作者对武当山之美的向往,以及在旅途艰辛中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武当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意境。开篇用“武当在何许”引入主题,表现出诗人对武当的思慕之情。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漠漠西南天”构建出一种遥远而宁静的氛围,仿佛诗人身处于自然的怀抱中,心灵得以升华。

“雷电正多事”则转入现实,突显了旅途的艰难与不安,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在此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往年经历的回忆,“道途如去年”的句子,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失落。

后两句中,诗人以“参差挥麈约”描写自然中闲适的场景,然而这种闲适又被“妨废把书眠”所打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旅途艰辛,诗人的心中依然保留着对诗歌的热爱,“清诗犹灿然”一语,展现了诗人对文学的执着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对比,展现了邹浩独特的艺术风格,传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武当在何许:探询武当山的所在,引出对这一道教圣地的向往。
  2. 漠漠西南天:描绘了远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3. 雷电正多事:暗示天气的恶劣,反映出旅途的艰辛。
  4. 道途如去年:表明对时间的流逝和经历的无奈。
  5. 参差挥麈约:描绘自然的闲适,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6. 妨废把书眠:内心的矛盾,旅途的干扰使得诗人无法专心于读书。
  7. 破我征鞍恨:对旅途艰辛的失落感。
  8. 清诗犹灿然:即使身处艰难,诗人内心对诗歌的热爱依然闪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例如“妨废把书眠”与“破我征鞍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武当象征着理想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通过对武当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当下艰辛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武当:象征着道教文化与理想生活。
  • 雷电:代表着人生的困境与挑战。
  • :象征知识与内心的追求。
  • 清诗:代表着美好与希望,尽管身处困境,依然闪耀光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武当山位于哪个方向?

    • A. 东北
    • B. 西南
    • C. 西北
    • D. 东南
  2. 诗中提到的“妨废把书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书籍的热爱
    • B. 对旅途的厌倦
    • C.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中“清诗犹灿然”所传达的意思是?

    • A. 诗歌的美好依旧存在
    • B. 诗歌已经消失
    • C. 诗歌不再重要
    • D. 诗歌需要被遗忘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理想的追求。
  • 《静夜思》:李白的另一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邹浩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邹浩更注重内心情感的反思,而李白则常以豪放的笔调抒发情怀。邹浩的诗更多地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白则常常在诗中体现出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读本》
  • 《道教文化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