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浯溪 其一》

时间: 2025-01-01 08:30:10

路转云深处,荒台枕碧湘。

江山开百粤,文字属中唐。

影落斜阳紫,名题卧石苍。

风流呼漱玉,提笔妙能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浯溪 其一
作者: 徐仁铸 〔清代〕

路转云深处,荒台枕碧湘。
江山开百粤,文字属中唐。
影落斜阳紫,名题卧石苍。
风流呼漱玉,提笔妙能狂。

白话文翻译:

在云雾深处的岔路转弯,荒凉的台地上依偎着碧绿的湘江。
江山广阔,直通百粤(指广东、广西等地),文字的风采属于中唐。
夕阳的影子投射在紫色的水面上,题名的笔墨在苍石上游走。
风流才子呼唤着漱玉(表示美好的事物),提笔书写,真是妙趣横生、才华横溢。

注释:

  • 云深处:指云雾缭绕的地方,表示景色深邃。
  • 荒台:荒凉的台地,反映出自然的宁静。
  • 碧湘:指碧绿的湘江,湘江是湖南的主要河流。
  • 百粤:指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的合称。
  • 中唐:指中国历史上的中唐时期,代表着文学的繁荣。
  • 斜阳:夕阳,表示时间的流逝。
  • 影落:影子投射,带有诗意的描绘。
  • 风流:指风流倜傥的才子,形容人的才华和风度。
  • 呼漱玉:比喻美丽事物,可能指代美好的事物或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仁铸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于清代中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他的作品反映了清代文人的情怀和思想。

创作背景:

《游浯溪 其一》创作于诗人游览浯溪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他对山水的赞美和对古代文化的追思。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的盛行时期。

诗歌鉴赏:

徐仁铸的《游浯溪 其一》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首联“路转云深处,荒台枕碧湘”以清新的语调描绘了浯溪的迷人风光,云雾缭绕的山路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接下来的“江山开百粤,文字属中唐”则转而将视线引向历史,提到唐代的辉煌文化,诗人在此不仅欣赏自然,也思考着文化的传承。

“影落斜阳紫,名题卧石苍”通过夕阳的余晖,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美感,诗人似乎在石上题写着自己的感想,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风流呼漱玉,提笔妙能狂”则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和才华,表达了他对文艺创作的热爱与投入。

整首诗融汇了自然美与文化深度,表现了诗人思考人生、赞美自然的情感,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可以看出,徐仁铸在游览自然时,内心充满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对美的追求,写出了浓厚的抒情氛围和生动的画面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路转云深处:描绘出山路的蜿蜒与云雾的深邃,暗示着一种探索与神秘感。
  2. 荒台枕碧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优美,突显出湘江的碧绿。
  3. 江山开百粤:历史的回顾,体现了地理的广阔和文化的传承。
  4. 文字属中唐:强调唐代文化的繁盛,诗人对历史的敬仰。
  5. 影落斜阳紫:夕阳的景象富有诗意,传达出一种温柔的情感。
  6. 名题卧石苍:表达了诗人的才情与对自然的感悟。
  7. 风流呼漱玉:将美与才华结合,暗示出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
  8. 提笔妙能狂:表示诗人对写作的热情与才能的自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流呼漱玉”,通过呼唤美好事物展现人文情怀。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 意象:运用自然景象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深刻的意象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自然美和文化传承的结合,反映诗人对人生、山川的思考,以及对文艺创作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深:象征着神秘与深邃的探索。
  • 荒台:象征着静谧与孤独。
  • 碧湘:象征着生机与美丽。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回忆。
  • 卧石:象征着静思与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湘”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河流? A. 长江
    B. 湘江
    C. 黄河
    D. 珠江

  2. 诗中“江山开百粤”意指什么? A. 描述自然风光
    B. 提到地理位置和文化
    C. 表达个人情感
    D. 讨论历史事件

  3. “影落斜阳紫”中的“斜阳”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温暖
    B. 阴冷
    C. 明亮
    D. 迷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徐仁铸的《游浯溪》都描绘了山水的美,但王维更注重于禅意和内心的宁静,而徐仁铸则更多地融入了历史文化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强调豪情壮志,与徐仁铸的细腻描写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