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春日感作》
时间: 2025-01-04 07:5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春日感作
作者: 刘琬怀 〔清代〕
梦影双丸逐。渐消磨辋川烟水,平泉花木。龙脑一炉茶七碗,悔不襟期偏俗。分领略人间清福。漫问禁烟明日事,且瞢腾闲展离骚读。山鬼笑,湘君哭。也知生世原空谷。太匆匆隙尘过马,隍阴覆鹿。我是个中参透惯,冷眼花前银烛。独倚遍碧栏干曲。满径云停门自掩,种琅玕几树森森玉。听春雨,长新绿。
白话文翻译:
梦中的影子如双丸般追逐,渐渐消磨了辋川的烟水和平泉的花木。我泡了七碗龙脑香茶,后悔没有放宽心胸,偏偏要迎合世俗。分辨领略人间的清福。漫无目的地询问禁烟的明天事,且随意翻阅《离骚》。山鬼在笑,湘君在哭,皆知生世本是空谷。匆匆而过的尘世,犹如马蹄掠过,隍地阴影覆住了鹿。我早已看透其中,冷眼对着花前的银烛,独自倚着碧栏,曲调悠扬。满径云停,门自掩,种几棵琅玕,树木森森如玉。听着春雨,万物重新焕发绿意。
注释:
- 辋川:指辋川河,古人常在此地游玩,诗中指代自然景观。
- 龙脑:一种名贵的香料,寓意高雅的茶。
- 离骚:屈原的长诗,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失落。
- 山鬼、湘君:山鬼为《楚辞》中形象,湘君则为屈原的情感寄托,象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 琅玕:一种美玉,象征高洁与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琬怀,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兼具了儒雅与洒脱的风格。
创作背景:
在春日,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人间的纷扰,写下此诗以表达其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了他对世俗的超然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本诗以春日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流转与人世的无常。开篇“梦影双丸逐”,便勾勒出一种轻盈的梦幻感,仿佛在追逐着某种理想的境界;而“渐消磨辋川烟水,平泉花木”,则将梦幻与现实交织,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龙脑一炉茶七碗,悔不襟期偏俗”,诗人借品茶之事反思自己,表露出对世俗追求的无奈与悔恨,进而引入对“人间清福”的思考。接下来的“漫问禁烟明日事”,则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无所事事,似乎在质疑世俗的繁杂。
“山鬼笑,湘君哭”,这一对比形象生动,传达出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无常。最后几句“独倚遍碧栏干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自我内心的坚守,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提示人们在纷扰中寻求自我。
整首诗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与对人世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清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影双丸逐:梦中影子如双丸般追逐,寓意对理想的追求。
- 渐消磨辋川烟水,平泉花木:自然景色逐渐消失,暗示时光流逝。
- 龙脑一炉茶七碗:用茶自喻,象征诗人内心的惬意与烦恼。
- 悔不襟期偏俗:后悔没有放开心胸,被世俗所拘束。
- 分领略人间清福:对清福的理解和追求,反映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漫问禁烟明日事:随意询问未来的事,表现出对生活的迷茫。
- 且瞢腾闲展离骚读:在无所事事中翻阅名著,思考人生。
- 山鬼笑,湘君哭:对比自然与人情,展示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 太匆匆隙尘过马:暗喻生活的匆忙与短暂。
- 隍阴覆鹿:隐喻人世的阴暗与困扰。
- 我是个中参透惯:我对此已然看透,表现出一种冷静的态度。
- 独倚遍碧栏干曲:独自在栏杆前静听自然的乐声,体现内心的宁静。
- 满径云停门自掩:云雾缭绕,门自关闭,象征一种隐逸的生活。
- 种琅玕几树森森玉:种植美丽的树木,表现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 听春雨,长新绿:春雨滋润万物,象征新的生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影双丸逐”,用梦影比喻理想追求。
- 对偶:如“山鬼笑,湘君哭”,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
- 拟人:如“满径云停”,让自然景物具有生命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世俗的无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着生命与新生,带来希望。
- 龙脑茶:象征高雅与精神追求。
- 山鬼与湘君:分别象征自然的欢愉与人世的悲伤。
- 琅玕:象征美好与珍贵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脑”是指: A. 一种香料
B. 一种花
C. 一种茶
D. 一种树 -
“山鬼笑,湘君哭”意在表达: A. 自然的美丽
B. 人生的复杂
C. 诗人的孤独
D. 对世俗的嘲讽 -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积极乐观
B. 无所事事
C. 充满希望
D. 迷茫无助
答案:
- A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感悟人生。
- 《静夜思》- 李白:反映思乡情怀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金缕曲 春日感作》与《春江花月夜》:两者均以春天为背景,却一个侧重个人情感,一个侧重自然美景。
- 《离骚》与《金缕曲》:同为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前者直白而激昂,后者则含蓄而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诗词的美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