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气渐萧瑟,连宵风雨声。
庭虚山果坠,砌冷候虫鸣。
倦眼依残帙,端居对短檠。
归舟姜被隔,知近武昌城。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气息渐渐变得萧瑟,整夜都能听到风雨的声音。
庭院空荡荡的,山上的果实已然掉落,冷冷的石阶上,虫子在鸣叫。
疲倦的眼睛靠在残破的书卷上,独自坐在短小的烛台前。
归来的船只因姜堤而隔断,知道自己已经接近武昌城了。
注释:
- 萧瑟:形容秋天的凄凉、萧条。
- 连宵:整夜,表示时间的延续。
- 庭虚:庭院空旷,没有人。
- 坠:掉落。
- 候虫鸣:候,等候;虫鸣,虫子叫声。
- 倦眼:疲倦的眼睛。
- 残帙:残破的书卷。
- 短檠:短小的烛台。
- 姜被:姜堤,指用姜木建成的堤岸。
- 隔:隔断,阻隔。
典故解析:
- 武昌:古代地名,今武汉市的一部分,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中心。诗中提到的武昌城,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或历史背景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鹏年,清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色与人情,并常融入个人的生活感受。其作品往往情感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秋季,诗人可能在此时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孤寂,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季的萧瑟和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开篇的“秋气渐萧瑟”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凉意袭人的秋天,接着通过“连宵风雨声”引入了夜晚的沉寂与不安,风雨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心情。接下来的“庭虚山果坠”描绘了一个空旷的庭院,山上的果实已经掉落,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写照,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失落。
“倦眼依残帙”体现了诗人的疲惫与思考,短小的烛台映射出他微弱的希望与孤独感。而“归舟姜被隔”则带来一种对归属与距离的思考,虽近武昌城,却因姜堤而隔断,象征着人与人、人与故乡之间的隔阂。
整首诗在细腻的景物描写中,渗透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结合自然与个人的体验,展现了清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气渐萧瑟:秋天的气息渐渐变得凄凉,显示出季节的变换。
- 连宵风雨声:整夜响起的风雨声,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庭虚山果坠:庭院空荡荡的,山上的果实掉落,象征着时光流逝。
- 砌冷候虫鸣:冷冷的石阶上虫子鸣叫,反映出秋天的寂寥。
- 倦眼依残帙:疲倦的眼靠在残破的书卷上,表现出诗人的疲惫。
- 端居对短檠:独自坐在小烛台前,暗示孤独与静谧。
- 归舟姜被隔:归来的船只被姜堤隔断,表达对故乡的渴望。
- 知近武昌城:知道已经接近武昌城,暗含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暗喻内心的孤独。
- 对仗:如“庭虚山果坠”和“砌冷候虫鸣”,形成对称的意象。
- 拟人:虫鸣似乎在诉说诗人的情感,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孤独感。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构成了诗的核心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着凋零、孤独。
- 风雨:代表着无常与不安。
- 虫鸣:暗示孤寂与生命的脆弱。
- 书卷:象征知识与思考,但也暗示着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气渐萧瑟”中的“萧瑟”是什么意思?
- A. 热闹
- B. 凄凉
- C. 明亮
-
诗中提到的“归舟姜被隔”意指什么?
- A. 归舟被阻隔
- B. 归舟顺利到达
- C. 归舟在海上
-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答案:
- B. 凄凉
- A. 归舟被阻隔
- 通过秋天的气息、风雨声、虫鸣等自然现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陈鹏年的《漫兴 其一》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孤独与思乡的感慨,但陈鹏年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通过兄弟的思念展现了更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词选》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陈鹏年的《漫兴 其一》。